什么是心理咨询?
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师。 咨询一般采用谈话方式,面对面或者远程视频。频率由双方共同商定,从每周一次到多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咨询过程可能涉及来访者个人生活、工作、人际的方方面面。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建立敞开、深入的关系,并通过持续的谈话互动,循序渐进,缓慢深入,以达到共同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达到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个是心理咨询的科学理论体系,另一个是专业并且符合伦理的基本设置。
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培训,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才能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在选择咨询师的时候,专业的从业资格和丰富的咨询时长就变得尤为关键。
同时,为了让你能更多地了解心理咨询,我们在这里想要和您聊一聊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误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误解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很多来访者会认为心理咨询只是一个聊天的过程,聊一聊天,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
但心理咨询绝对不是随便跟来访者聊聊天,那来访者支付高昂的咨询费用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心理咨询是一项需要长期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并积累大量经验后才能进行的一件事。
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必需无条件地积极倾听与共情,并通过不同的咨询技术及咨询理论背景来协同来访者一起探索自己的困扰,从而帮助来访者学会新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一项有着成熟理论体系,疗愈手段和治疗技术的专业科学。他的目的是解决来访者的实际心理困境。
误解二:我自己也可以看心理学书籍,学一点心理知识,就可以自我解决问题了。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书籍和知识,对于解决自己的问题来说,有一定的作用,因为自我调适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
但是,这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调适,效果甚微。
第一,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来说,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需要接受系统的受训。通常,一个合格的咨询师需要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训练,并且熟知几个心理咨询流派,熟练运用至少2个以上专门的心理疗法,具备专业的心理识别能力和咨询技术,并且需要多次个案咨询的实践累积。
哪怕一个初级的实习咨询师的培养往往也需要4年以上或者更长得学习与训练才能进行有效得心理咨询,这些并不是看几本书和学几次课程可以达到的。
第二,自我调适只能在很少的程度上缓解,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三,通常来说,需要心理咨询的情况都是经过自我调适不起效果或者效果甚微后,仍然需要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
举个栗子~
当你感冒发烧1-2天,你可以自己看一些关于“治疗感冒”的书籍和知识,让自己快点好起来。
但是,当你感冒发烧一直持续1-2个星期,这时,你需要专业的医生为你诊断和治疗。
心理咨询,也是一样。
误解三:去做一次心理咨询,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
许多人对咨询师抱着很高的期待,认为咨询一次就可以解决一个已经困扰自己很久或者困扰程度很严重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第一次咨询之后如释重负。其实,这两种对咨询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
心理咨询很难快速见效,咨询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处理情绪、澄清问题、来访者再次变化发展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心理咨询几乎不可能一次见效的。有效的心理咨询耗时在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心理的成长、个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是需要时间的。
一般人求助于咨询,通常都是带着许多长期形成的心理问题。比如,产生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不正确的行为或思考方式,童年经历的不幸,或者原生家庭中不健康的影响模式,这些问题都不可能一次性得到解决。
通常,第一次咨询,咨询师会收集你的信息和情况,然后和你协调商定咨询目标,逐步发展出咨询的方式。所以,一般一次咨询之后,还需要继续预约咨询。
误解四:我没有情绪,我只想理智的解决问题,所以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在中国文化基因中,表达“愤怒”“生气”时都是修养不好的表现,而“忍”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即能忍人所不能忍。因此,我们的成长环境要求我们不表达自己的情绪,用理智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心理咨询的意义在于,当面对心理困扰时,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压抑和否认情绪,而是需要在安全的环境里表达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意义,从而完成对真实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心理咨询主要关注你的“内在感受”和“内心现实”,关注对于你来说产生影响的部分。
实质上,情绪是你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是陷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怪圈,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如同“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一样。情绪是你撬动“做不到”这块石头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