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比昂》中译本出版 李晓驷
龙年得礼物,分享一新书。比昂有思想,值得细致读。
推荐序一
研究威尔弗雷德·比昂的精神分析文献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我在教授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鲁迪·韦莫特的《阅读比昂》对这位极具创造力/创新性、启发性和重要性的先驱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解读。
韦莫特以精炼的文字和共情的态度讲述了比昂的职业生涯,以及他在印度度过的童年,在英国念书时孤独的时光,在I战中担任坦克指挥官的英雄事迹和创伤经历,还有他对受过创伤的士兵开展的团体工作,以及这些成长经验对他后期临床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或许正因为比昂接触过太多创伤,所以他与弗洛伊德的关注点如此不同——他不再聚焦于趋乐避苦的原则和潜意识驱力欲望与恐惧之间的神经症性冲突,而选择关注现实原则:尤其是如何将潜在的创伤体验(“贝塔元素”)通过转化为心智化的“阿尔法元素”(诸如思维和意象)来进行“消化”,后者便可以被人思考,并促进心理成长(“从经验中学习”)。比昂思想的巧妙之处在于,这种转化功能只有在与理解自己的人相处时才能发展起来:母亲之于婴儿,治疗师之于患者。
因此,比昂的研究虽深深植根于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却又远远超越了他们。他的焦点不再是经典的神经症患者,而是那些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有部分精神病性人格、存在严重创伤后障碍和心身障碍的“后经典时期”患者——简言之:心理结构中有缺陷、有未达心智化区域的患者。他们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神经症性冲突,而是面临着生存威胁:感到脆弱的自体很容易崩坏,在空虚之中迷失自我,或被创伤经历所击溃,这些都无法被“心智化”成心理层面的东西(比如意象、概念、文字、符号等),自然也无法让原始的恐惧得到思考、交流和处理。此类患者需要在创造有效的象征形式、心智化和结构构建等方面获得帮助。比昂的临床理论对这类挑战卓有成效。
但比昂的作品并不是那样通俗易懂。鲁迪·韦莫特的解读之所以令人信服,是因为他同时担任精神科大夫和精神分析师,所以对治疗此类患者经验十分丰富,对比昂的工作及近期该领域其他同道的意见也有着透彻的了解,进而能够为我们清晰地呈现比昂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及其根源和应用。
韦莫特将比昂的作品分两个阶段来展现,此举令人叫绝:将 “早期比昂”和“后期比昂”用一个“转韵”(caesara)划分开来,它代表着发生在1965年左右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巨大的变化。当时比昂发现,除了要对心智化和心理结构(“在知晓中的转化”)开展治疗之外,心理的成长和进化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更具存在主义特点的区域,即 “在O中的转化”。专注于这一“存在”(Being)和“成为”(Becoming)的区域,需要分析师有一种彻底放开、勇往直前的态度,一种“无忆、无欲、无理解”的放空的状态。中国的读者们会发现它与佛教冥想技术有相似之处(如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韦莫特还强调,这个新的维度对于分析心智化和结构的工作来说是一种补充而非取代。无论是在知晓中的转化还是在O中的转化,都可以被整合为心理功能和变化的双重轨道。
我和本书译者郑诚和审者李晓驷已相识多年且对他们颇为欣赏。郑诚的临床专业知识、对精神分析的深刻知识、丰富的翻译经验以及她工作的细致性和准确性都确保了这本译作是对韦莫特和比昂思想的最佳呈现。
赫尔曼·舒而思,医学博士,德国/法兰克福 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师(IPA)、中国地区培训分析师
推荐序二
——爱的能力
在很多临床呈现出巨婴状态的成人案例中,我们发现,不谙人事,自私和自大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你说他智力有问题,他又聪明绝顶,完成学业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你说他不擅于人际沟通,他又愿意在少有的朋友关系中奉献自己,甚至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你要说他自大,他又显得腼腆,无法在公众场合中说话流畅,他们敏感,脆弱,仿佛骄阳中的黄油,经不起热而稀烂,也经不起冷而坚硬。。。,无数次心理治疗,对于这群人,你感觉遇到的是坚硬的稀粥,味道极淡缺乏营养,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他们每次都按时缴费,按时来诊,不能说他们不真诚,他们把他们的过往点滴都剖析在你面前,不能说他们没文化,很多人其实受到良好教育和来自良好家庭。
A是一名二十一岁男性,自幼父母分居,父亲很少在家,他和母亲及外婆生活在一起,从小外婆管教很严,母亲忙于上班,也很少和她沟通,父亲回家经常说大道理,如果说不通,就说那就随你。A非常注重自己的学习,有洁癖,只要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加强复习,成夜失眠,总是幻想自己成功的那一天,同学们都以崇拜的羡慕的眼光看自己。高中喜欢过一个女同学,表达没成功后至今再没谈过恋爱,觉得自己很纯洁,因此要找的女友也应该是一个干净纯洁的女孩。他其实没有什么朋友,除了学习,也没有去其他城市旅行过,他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摆脱自己的孤独,谈一场真正的恋爱,并渴望与他人建立朋友关系。
比昂对精神分析的贡献,是把一些数学元素引入极具文学色彩的精神分析中,比如他用正和负来代表能力,但我们觉得爱的反义词是恨时,他说爱的反义词其实是负爱,或者是爱的能力的缺失。他用+L和-L来代替爱和负爱。即便你恨一个人,也说明你是爱他的,你具有爱的能力,这样我们经常在情侣的“我恨你”表达中感受到强烈的爱,相反,在上述A的例子中,你明显看到A没有智力的问题,没有父母的缺失,没有环境的恶劣,他可以用比昂的“-”负号来代表某个能力的缺失。类似的一个饱受霸凌的孩子为何每次霸凌对象都是他呢,因为他没有恨的能力,比昂用-H来代表恨的能力的缺失。
我觉得比昂对于+K和-K的描述是最惊艳的,我们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到很多知识(knowledge),在比昂看来,这些知识不叫+K,有时它甚至叫-K。早年药家鑫案件中,一名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因为一起不大的车祸,用刀将农妇捅死,因为怕今后麻烦!这就是典型的-K。也就是既缺乏常识,也缺乏人生基本体验(对人性的敬畏),所以+K不由皮质的知识构成,而由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体验,浮动于海马边缘系统以及穿梭于胼胝体中的各种记忆、躯体感觉和丰富的与自然接触产生的超个人体验所构成-A的表现既反映出-K的特征,也反映出-L的特征,即他不知道如何交友,也不知如何恋爱,在21岁时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
比昂生于印度,冥冥之中,他有某些东方道的味道,他强调治疗师要做到无欲、无忆,这样才能让来访者产生“+”即某种能力,爱的能力,恨的能力和感悟人性的能力!德国著名的心身学家米契里齐写过一本书,叫哀悼的失能。按比昂的公式,“-”代表某项失能是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持续的思考的,而能力不是一种可以像复印机一样拷贝出来的东西,它需要父母和孩子持续的互动,有质量的陪伴和真诚的涵容(containment)。
我觉得阅读比昂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习精神分析,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当父母,做老师,如何和学生,孩子以及他人交往。想想那些最复杂的情感和难忘的朋友,是不是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听到某段音乐,聊到某个话题,闻到某种香味而变得难以忘却和突然感动,这一刻,比昂的枯燥的“+”仿佛变成了天上无数个星星,对你眨巴着调皮的眼睛!
施琪嘉 2023、11、23于惠安鲲鹏民宿
“精神分析阅读译丛”丛书序
非常高兴看到“精神分析阅读译丛”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陆续出版。2021年盛夏之际,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四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丛书各册译者的精彩讲座余音绕梁,以后的岁月里,日渐闻翰墨飘香。
点墨是金,经典著作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宝藏。重读经典,沿学科脉络追本溯源,解读大家思想内涵,需要以时代为背景,把仁者智慧与时代内涵统一起来,引发深入人心的思考。跟随当代学术大家洗练洁净的语言阅读,会令每一位年轻读者内心都充溢着信心与满足。
典籍浩若烟海,靠慎选,也靠名家推荐。“新精神分析图书馆(New Library of Psychoanalysis )”系列丛书编委会集结了一批最能阐发精神分析思想精髓的学术大家,在接管国际精神分析图书馆(the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Library )后搭建起丛书平台,促进大众对精神分析更广泛的认识,增进精神分析与相关学科(社会科学、医学、哲学、历史、语言学、文学和艺术等)相互交流。我们从“新精神分析图书馆"系列丛书中精选数本引进出版,组成中译版的"精神分析阅读译丛"。在"精神分析阅读译丛”原著编写过程中,包括现任《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主编达娜·伯克斯特德﹣布林( Dana Birksted - Breen )在内的多位学术大家以精深的临床敏锐度,对这些经典给出严肃的学术解读,将精神分析学科代表人物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传世之作呈现在读者面前。
“精神分析阅读译丛”共包括五册:《阅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的编年探索》(Reading Freud : a chro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Freud ' s writtings )《阅读安娜·弗洛伊德》( Reading Anna Freud )《阅读温尼科特》( Reading Winnicott )《阅读克莱因》( Reading Klein )和《阅读比昂》。《阅读弗洛伊德》所选经典原文都给出了背景和历史细节,并介绍了当代弗洛伊德学派的发展;《阅读安娜·弗洛伊德》介绍了她的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今对增进儿童青少年福祉,与儿童进行治疗性工作的价值;《阅读温尼科特》的两位作者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唐纳德·温尼科特的个人独创性,她们的研究积淀汇总出一个可供读者聆听并理解作者思想的历史视角;《阅读克莱因》呈现出她的作品对理解精神生活图景的理论贡献,对之后精神分析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促进了精神医学对病人无意识焦虑的理解;《阅读比昂》的作者则阐释了比昂的思想对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对艺术、文学、社会学的价值。
最后预祝各位读者展卷破颜,阅读愉快!
王刚 2022年2月
审校者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阅读比昂》一书正在翻译中,并需要一位审校者。是我自己主动向出版社提出承担审校者任务的。之所以是主动,不仅仅是因为我和出版社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可能被出版社所接受,更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于我而言,比昂的理论仅略知皮毛,我亟需借此进一步了解比昂,系统学习比昂的理论,由此大幅提升自己;其二,这本书的译者是郑诚,一位非常优秀的治疗师和译者,且全书均由她一人完成。有此高质量的翻译,审校者毋需花费多少精力,还可顺便挂个审校者的美名。
得益于我和出版社曾经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我的主动还真被出版社接受了,而此后的审校工作,也确实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是理论,比昂的理论思想无疑也是植根于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等流派的理论,但比昂在其的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精神分析的理论,翻译、审校这本书的同时显然就是在相对系统学习这些理论,不仅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为自己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新的选项。
其次,书中还将比昂的理论和观点与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荣格、拉康等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最为重要贡献的学者的理论和观点的异同做了比较,这不仅方便了读者对比昂的理论和观点的理解,也有助于读者复习和掌握精神分析几个主要流派的核心理论和观点。
再者,该书的特点之一是将比昂的传记资料及其对其的作品有影响的科学、艺术、哲学背景,分别以专栏形式或单独章节予以展现,从中我们也可以获得比昂的成长经历,彼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真实的战争残酷场面、一些诸如比昂在洛杉矶时和大名鼎鼎的曾为玛丽莲梦露做过精神分析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拉尔夫·R.格林森的冲突等与精神分析有关的历史和轶事等。这不能不说也是阅读此书的额外收获。
在诸多的轶事中有一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梅森曾为刚到洛杉矶不久的比昂组织过一次关于比昂的研究的讲座。“比昂选择了疗愈这个主题。讲座中,他说有位歌唱家在做分析的时候高声尖叫了好几分钟,对此他诠释为:或许她是在将自己害怕被扔出大楼的焦虑转嫁到他的身上。接着他问:这算是一种疗愈吗?无人应答;讲座就这样持续了10分钟。梅森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开始有点心慌,便问了两个问题,但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尴尬持续了20分钟,大厅里三分之二的座位已是人走椅空。”
我在此处选择这件轶事,并非是说比昂是如何的怪异(现实中真有人认为他怪异),而是想说以我个人的理解,比昂其实是在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情感体验是多么的重要。而比昂的思考理论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情感体验的思考。也正如此,在本书的翻译和审校中,将Learning from Experience确定译成“从体验中学习”,而不是“从经验中学习”以及在本书中对experience一词,主要译为体验,而较少译为经验、经历。
说到翻译,我们必须承认,该书的翻译难度非常大,精神分析的术语本来就浩如繁星,而伴随着比昂颠覆性的创新性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又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术语(甚至已有专门的比昂精神分析术语词典),加之比昂擅长数学,常以数学逻辑和符号来表达其的观点,更使得其的文章晦涩难懂。而原著作者Rudi Vermote教授的母语并非是英语,文中多有非常用的英语表达习惯,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幸亏译者是非常有经验的郑诚,才得以让此书经长达近三年的翻译终成中文文本;而说是审校,其实更多的是就某些词汇、字句、段落的译法进行多次的讨论,共同商定最终如何翻译。而这一过程有时同样并非易事。但不管怎样,译者和审校者都已极尽全力,并相信,这本译著基本能够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本书,我建议大家先浏览原著卷首语、全书的引言包括其中“如何阅读本书”的部分,这里会有如何使用本书以及对比昂的理论及其演化过程的扼要的介绍。也建议大家遵从原著Rudi Vermote教授的建议,先囫囵吞枣式地浏览全书一篇,而不要一遇到晦涩难懂之处就停下来刨根问底。相信反复多看看几篇,便有收获。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建议在通读一篇的基础上,先重点阅读第五章,把比昂的网格图的含义搞清楚,把横轴、纵轴分别代表什么,以及纵轴中每个概念的含义和逻辑关系搞清楚,就能较为容易理解全文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理解比昂的思想了。
诚如原著的卷首语中所言:“《阅读比昂》一书从入门开始,所以对刚接触他作品的人士而言很具指导性,但深度阅读以及书中的背景信息又使之成为研究其作品的资深精神分析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良师益友。”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原著作者Rudi Vermote教授的辛勤劳动和极具创新性的写作方式,由此我们才有机会看见和拥有这本极有价值的工具书。
译者序
2019年冬天,我受“糖心理”邀请,为一系列客体关系课程做长达14个月的口译。其中比昂理论模块由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PA)的督导师Chris Mawson先生讲授,他也是《W.R.比昂全集》的主编。印象中他总是坐在一个铺满阳光的书房里,微笑着打招呼,若时间还早,他便亲切地聊聊天,或是端着电脑带我看窗外的景色和自家的小狗。有次提到比昂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一定要起身去找,很快便翻出一本小册子,指着上面的批注说:“瞧我做的笔记!”正是Chris对比昂细致的讲解让我脑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渐渐生动起来,就此推开了比昂世界的大门。但这样一个温暖的人却在2020年12月永远离开了我们。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每当我觉得困惑与彷徨,仍能从当时与他的对话里获得灵感和力量。
课程结束后,正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ic)进修的张亦弛博士找我翻译这本《阅读比昂》,他说:“长久来看,此书对精神分析在国内的发展十分有益。”我几乎立刻就答应下来,却没想到由于疫情的原因,短短二十万字竟至两三年后才最终完稿。2021年9月,《阅读比昂》与《阅读弗洛伊德》《阅读安娜·弗洛伊德》《阅读温尼科特》《阅读克莱因》等书一同被列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与万千心理联合主办的“精神分析系列丛书”。为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意组织了一场心理治疗客体关系学派理论及实务纵贯研讨会,本书作者Rudi Vermote教授也获邀在会上分享写作心得,我与亦弛博士均为协同讨论人。这次“三方会谈”解开了我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为完成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后来,亦弛博士由于工作繁忙遗憾退出,幸得李晓驷教授出手相助,完成了对本书的审阅。晓驷教授对文字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敬佩,他的“灵感一现”和奇思妙想也总能为我打开新的思路。我们一再斟酌比昂的核心概念如何传达才能更加到位,有时既为找到某个准确的名称而雀跃,又忧心与前作译法有别会令读者无所适从。对本书而言,一切的一切终将随着出版而尘埃落定,但对比昂的解读定会在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心中永不停息。
如作者所言,本书属于比昂原著的伴读材料,将比昂作品按“转韵前”和“转韵后”分为两大部分,依时间顺序逐一解读。在我看来,比昂似乎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个人好恶,但在撰写学术作品时惜字如金,写完即抛到一边,不肯再去推敲、打磨,有些工作笔记甚至是妻子Francesca从废纸篓里“抢救”回来才得以保存。所以他的书需要读者本人高度参与,却又存在“粗读略懂一二,细看反倒云里雾里”的奇特现象,而本书恰到好处的框架、结构和诠释或可中和这种古怪的感觉,为初学者增添几分信心;文中穿插的比昂背景介绍,又能让读者对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孤独与茫然”产生更多共鸣与理解。
感谢我的导师李鸣教授在毕业多年后仍然给予我持续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同道;也感谢我所有的患者们带给我深深的感动。最要感谢的是对我无比包容的家人,有他们作为强大后盾,我才能脱离后顾之忧,在无数个深夜心无旁骛地走进浩渺的心理世界。
致中文版读者
亲爱的读者们:
我很荣幸《阅读比昂》能被译为中文出版。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比昂的作品也具备这些品质。
比昂是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他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广为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引用。
他在印度的童年时光、在英美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英勇作战的经历、对历史和哲学的研究,以及兼具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的身份,让东西方的同道都能从中获得有趣的共鸣。
他的学说涉及如下主题:(1)大小团体的动力学;(2)心理功能的本质及其与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变化的关系;(3)心中未能表征的领域的那些深刻而难以言喻的特质。这些主题具有普遍性,不仅能用于心理治疗,也能为艺术、文学、管理等领域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阅读比昂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研习之路上的伴侣和导航。祝您一路顺风!
感谢王刚教授、王倩教授、李晓驷教授、郑诚、张亦弛博士和刘雅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所做的贡献。
鲁迪·弗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