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北大六院专家说 | 陆林院士: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持续20年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1055次

《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是“科创中国”与抖音联合打造的大型视频知识类栏目,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主讲嘉宾,栏目在“科创中国”微信公众号同步播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为我们分享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情绪与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陆林院士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即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要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自主性、才能、代际关系、智力潜能和情感潜能的自我实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具体来讲,就是能保持对工作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够调节与控制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这就是**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陆林院士列举了几种情绪产生的反应:比如适度的喜悦会让人精神抖擞,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过度的喜悦则会导致乐极生悲;适当的愤怒有利于个体释放内心压力,过度的愤怒则会引起冲动、过激行为;适度的悲伤会让个体富有同情心,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过度的悲伤,就会使人感到压抑、郁闷,工作效率下降;适度的恐惧可以提高警惕、摆脱危险,但是过度的恐惧让人整天提心吊胆、惊恐不安,生活质量下降。

陆林院士表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具体目标就是让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失眠现患率上升趋势减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全球至少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疾病有400多种左右,陆林院士介绍到,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障碍、睡眠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等。其中,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较高,我国是7%左右,部分欧美国家发病率超过10%。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在很多国家达到15%左右。20-30%的成人有睡眠障碍,其中15%需要去医院治疗。

“全球至少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陆林院士说,抑郁症的主要特点是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不好,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有时自责自罪,还可能表现睡眠障碍,“如果持续两周以上,一定要找医生看。”



陆林院士提醒,青少年、退休老人、寡居的人,还有产后的女性,都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需要多加关注。

“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超出个体承受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陆林院士强调,很多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都很好,比如抑郁症,百分之七八十都有很好的疗效。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持续20年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的成员,陆林院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地球上消失的时间不确定,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0年以上。”到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增加了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失眠患者可能增加了几亿,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



据陆林院士介绍,2020年2月左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众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显示,传染病的大流行会让医务人员、感染者、大众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达到20%以上。很多患者的身体虽然恢复了健康,但是心理遭受了严重影响。特别是欧美国家,很多医生、感染者在疫情之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我国的调查也发现,近三分之一隔离在家的人员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不过大部分在疫情之后能恢复健康。


全球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时常不稳定,且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青少年成为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也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陆林院士说。
   
据他介绍,全球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大约占17%,2020年初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约为24%左右,失眠的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疫情前。

陆林院士还提到一点,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一半儿是从儿童青少年期发展过来的,例如遭受过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成年后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问题的预防,要从青少年开始,早发现、早干预。



如何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陆林院士介绍了几点方法:

首先,要识别心理问题的信号。比如口腔溃疡、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下降等,这些都可能是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此外,压力大还可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异常,比如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持续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消沉……
 
其次,要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适度控制、调整情绪。比如休假、与朋友沟通交流、参加体育活动、看一场电影等,这些都可能帮助我们调整情绪,家人、朋友的支持也能够提高我们对挫折的承受力。
 
还有,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小学生每天要睡够十个小时,中学生每天要睡够九个小时,高中生每天要睡够八个小时,成年人建议晚上12点前睡觉,不要熬夜。“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不良的情绪,可能睡一觉就过去了,这都是正常的。熬夜的话,不良情绪可能变得越来越糟糕。”
 
此外,要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困扰时,要积极、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不要回避,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心理问题是不分人的,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很多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大部分都是因为不了解、不认识、不好意思,被耽误了。”

 
陆林院士表示,在我国的心理卫生健康领域,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完善规范化培训体系,探索医疗机构咨询与治疗的管理和技术流程,建立非医学背景人员进入医院的途径,摸索高校、咨询机构、医疗机构的转诊合作机制等。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和科普宣传,让整个社会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