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上)
**,拓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渠道。适度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向中职生普及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多维度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此,建议中职学校采取下列策略:一是鼓励**课、通识课老师积极挖掘相关课程教材所含的心理健康教学元素,并依据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系统灵活地向中职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通过文化课、技能课潜移默化地养成积极心理。二是采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随着中职生愈来愈熟练互联网应用技能,互联网成为学校向学生传播信息的重要阵地。故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中职学校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微课、校园BBS 共享论坛等宣传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消除负面心理,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此外,中职学校可整合校园媒体及其他宣传渠道,如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校报、橱窗、信息栏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三是设计中职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例如,中职学校可将一年中的某个月设为心理健康月,选择该月的某日为心理健康表演日,邀请各级各班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演讲活动、心理健康征文活动、心理健康小报展评,进而使中职生在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理念,舒缓压力,养成健康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
第二,设计灵活的心理咨询辅导方式。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中职生在发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后,不愿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医问诊。对此,建议中职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设计,使之转变成易被学生接受的心理活动室,具体可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在心理测评软件、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聘请**化心理咨询师坐诊,灵活设计集心理沙盘、智能互动宣泄仪、脑波训练仪、音乐放松系统等于一体的心理咨询环境,打消学生的顾虑,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健康帮助,及时消除负面情绪。二是定期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开展表达力、亲和力训练,不断强化心理咨询老师的耐心,以便学生更乐意亲近心理老师,敞开心扉与心理老师沟通,获得心理老师的帮助,真正解决心理困惑,健康积极成长。三是建立网络心理室,允许学生匿名向心理老师咨询心理问题。实践证明,相比与心理老师面对面沟通,中职生更愿意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通信工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向心理老师实时发送心理困惑,并开口向心理老师咨询解决方法,进而切实消除自身当前面临的心理健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