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概况-第七天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春季班第三季第三期)
现场概况-第七天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春季班第三季第三期)
1
午间演讲
争当学霸——当代中国特色的(第102种)心理防御机制?
主讲:李晓驷教授
主持:马向真教授
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也感谢主办方,能够邀请我在这里做一个讲座。争当学霸这个现象,是不是我们当代中国特色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或者干脆就说这是不是第102种防御机制呢?
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是说说几种情况。
**:心理防御机制的简述
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是弗洛伊德*早提出“防御”这个词,在1894年的时候,写过一篇论文“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用于描述由自我(在其的发展和贯穿其的整个人生)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抵御某种危险(尤其是失去爱的客体、失去客体的爱、被阉割、以及违背超我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主动性的努力。
其实对防御机制作出系统阐述的,还是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是她**次正规地使用“defense mechanism(防御机制)”这一术语。她在“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 of Defense(1936)”这篇文章里面描述了诸Repression(潜抑)、Displacement(置换)、Reaction formation(反向形成)、Projection(投射)、Isolation(隔离)等10多种经典的防御机制。这个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大家也相当熟悉了。
那么近10多年,我们在中国大陆对一位专家(布莱克曼)也都非常熟悉了,布莱克曼之所以为我们中国所熟识,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们翻译成中文的话叫《101种防御机制》,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这本书,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志估计至少80%的人基本上都有这本书,如果没有的话我想大家也都听过。通过这本书你就能知道有101种防御机制,根据布莱克曼这本书当中所叙述,他说的“防御机制”是指将不愉快的情感成分从意识层面消除的一种心理操作。当然他的这本书里列出了101种防御机制,我想告诉大家的事情是什么呢?其实远远不止101种。这是关于我们心理防御机制的一个概述。
从高考现象说起
下面我开始说另外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其实就是我今天要所说的主题。我说这个现象的时候,就必然要从高考现象说起。我们都生活在我们中国社会里面,大家都知道,每一年围绕高考不知道有多少新闻的题材了,这样的题材每年都有。
例如:
湖北孝感某校的学生于高考前集体吊氨基酸;
安徽毛坦镇中学送考试去考场,**辆车的司机必须是属马,以图"马到成功"之吉祥;
南京考生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获得听力考试的好成绩而不惜阻断交通;
某家长高考前为担心噪音影响孩子学习而毒死小区池塘里的青蛙;
湖南考生高考首日坠亡,官方否认因被拒入场
我本人对这些现象本身的后面不想多作评,我只想着说为了高考人们已经到了什么疯狂的程度。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高考的考题是越来越难,越来越刁钻了,但是我们每年全国各地的都有一股寻常的高峰。也就是说尽管你高考如此之难,但还是有很多人考得到相当高的高分。对于我们精神科医生来说,我是精神科医生,其实我们每年都能够接到很多与考试有关的案例,可以这么说,到高考的阶段,我们恐怕是*忙的时候。
考试成绩拔尖现象的精神动力学分析
作为一个医生,其实我们在考虑一个问题:这种考试成绩的拔尖,它究竟是一种高智商还是一种病态,下面我说说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即考试成绩拔尖现象的精神动力学分析。我们来看一看,从我们的临床实践来看的话,只要你和考试有关的来访者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发现一个共性——这些人的童年都曾经有过,或者他主观上有过不被重视的经历。 这里是主观上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也许客观上家里人对他还是挺关心,但他自己感觉到不被重视。
典型的如:
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父母常为生活争吵;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常受到父母或其他抚养着或监护人的责骂;
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是家庭的累赘,是"多余的";
他们相当自卑,甚至有被家人尤其是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那么我们再看看学习成绩这么优秀会有什么效果?这种“学习成绩好”就变成了他成长经历当中改变他命运的转折点:
老师的好感、久违的赞扬、家人另眼相看、未来光宗耀祖的希望;
正反馈的结果∶更加发奋学习,并将获取高分视为生命中压倒一切的任务;
态度和付出———获得了知识、拿高分的技巧,并使他们不断处于成绩拔尖的状态。
刻苦学习的背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学习动力是建立在严重自卑和被抛弃恐惧的基础上的,而且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的,是自己不能清晰地意识到的。
由于成绩是他们获得尊重,证明自己还有价值的主要标志,因此,他们在享受成绩拔尖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然对是否能够维持成绩拔尖充满恐惧,并为能够继续保持成绩拔尖不惜牺牲一切。
问题在于:
成绩的拔尖并非总是可以维持:小学容易,初中不难,高中不易,大学较难,不能保持拔尖——焦虑、恐惧就会随之而来。
生存基础丧失——回到被指责、被歧视甚至被抛弃的状态。
例如:通过更多的付出仍不能维持成绩拔尖;因自己实在是厌倦了、疲惫了、松懈了;对新的考试规则不适应等。
高考题材新闻多的原因:
各种考试(高考)是检验成绩重要关口;潜意识中的恐惧会使他们担心不能通过高考的检验,也会驱使他们以各种理由回避高考,或以各种理由来为成绩不佳找借口;如突然身体不适、严重失眠、意外受伤、准考证丢失、跑错考场、睡过了头、看错题目、弄错答卷等等;有些干脆直接出现心理症状,甚至跳楼自杀。
为何是病态?
表面上:受尊重的、健康的。
内心深处(潜意识中):自卑、担心被抛弃的恐俱并未消失。
为维持自尊和获得他人赞赏,必须无休止的追求成绩,如不停地参加各种培训,以求处于竞争的优势状态。——学习型人格障碍?
因此,这种对成绩拔尖的追求其实是病态的,其实质是潜意识中神经症性的冲突的结果。
神经症性冲突的结果:
既盼望考试,又恐惧考试;只能短暂享受成绩拔尖或获得成功的快乐,很快又陷于莫名的焦虑和不安之中;为了获得拔尖的成绩,会不知不觉地把与他人的关系视为“竞争关系”,由此继发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的心理问题。
考试成绩拔尖,一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
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心理防御机制
......
成绩拔尖 ≠ 病态!
......
问答环节
学员提问:可能我们当下都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我们也会接受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我们尽可能去做一些努力。但是当这样的来访者走进我们的咨询室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请李老师能不能从精神分析治疗的部分来谈一谈。
李晓驷教授:好的,这个问题挺好的。要看我们的来访者多大年纪,比方说他是三四十岁的人,那此时我们重点对象是他本人,他现在不会马上高考,我们就可以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做工作,就看他成长的经历对他现在的影响,让他看清楚为什么这么莫名其妙的,成绩已经相当好了还这么焦虑,根本没有自信。我们现在学的精神分析已经是第三期了,那怎么处理,我就不想多说了。如果我们的来访者是初三的、高三的学生,怎么办?各位,我们能跟他做精神分析吗?我觉得这个时候精神分析不需要,短程的、CBT的、家庭治疗的,可能是他马上需要的。因为这个时候他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精神分析不可能短期起效应。这就是刚刚说的,要不要考虑原生家庭?要的,如果家庭没有改变,没有达成一些共识,那用家庭治疗的办法,我们想让他能够缓解焦虑,然后参加高考,先把这段时间应付过去,然后再说。如果他已经休学两三年了,然后找到我们,他自己有心理学头脑,我们评估他适合做精神分析,那我们也可以做。如果更小一点的,我本人**主张的可能不是精神分析,而是系统的家庭治疗。因为孩子还小,不仅仅是他本人收益,整个家庭也受益,也会让他的整个成长环境改变,在他后续成长的过程当中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2
晚间演讲(一)
美国2020大选和美中关系
主讲:Louis W. Goodman
翻译:李毅院长
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中美关系。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大的经济体,因此,他们的关系对彼此以及其他国家都有巨大影响。近几年,川普当政期间,美中关系呈加速的螺旋下降态势。螺旋下降态势是*近才出现的。是否可以回到从前?重启美中关系,使两国经济政治往来回归到良性竞争的轨迹上,对美中两国和整个世界具有长远的积极影响。多年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影响加速并深化了这一进程。
总统大选的结果可能决定了美国会继续在国际上走特立独行的道路还是重新与其他国家联结。总统和国会选举的共同结果将决定美国政府是形成统一的国家议程还是分裂,深陷僵局。
共和党的川普2016年的胜出逆转了其前任奥巴马的许多政策。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美国的扩散以及川普政府各种矛盾的做法和美国联邦政府无法用一致有效的努力去控制疫情,这种逆转的速度和深度加速了。结果就是,截止至2020年8月初,美国已有将近500000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157000人死亡,3200万人失去工作,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担心被驱逐、房子被拍卖、遭受饥饿。
后果就是美国选举人现在对川普政府的许多政策持大量的反对意见,号召在某些领域实施“第三次重建”。大家建议这次重建,“从实现彻底的司法正义和选举改革以使美国变成真正的多种族民主国家。重建过程必须建立在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保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为种族、性别和经济不平等所做的努力和国内外政策变化为一体,才能保证第三次重建的成果不会像前两次一样被轻易击退。
2020年11月的美国大选可能会出现以下8种结果:
1.共和党赢得总统大选和国会两院;
2.共和党赢得总统大选和参议院,民主党控制众议院;
3.共和党赢得总统大选和众议院,民主党控制参议院;
4.共和党赢得总统大选,民主党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
5.民主党赢得总统大选,共和党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
6.民主党赢得总统大选和众议院,共和党控制参议院;
7.民主党赢得总统大选和参议院,共和党控制众议院;
8.民主党赢得总统大选和国会两院。
结果1(统一的共和党政府)可能会导致当前美国的国内和国际政治更剧烈。
结果2、3和4(共和党总统,民主党控制至少一院)可能会导致美国政治继续,但有微弱的希望进行第三次重建。
结果5、6和7(民主党总统,共和党控制至少一院)可能会导致政治的重点变化成类似奥巴马政府当时实施了6年的方式和结构。
结果8*有可能带来彻底的政治变化,类似于罗斯福后1932年当政时期发生的重建。
在当前美中关系的基础上,以上这些不同的结果或延续或变化会怎样改变美中关系呢?
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
为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避免不断增加的争斗和不断减少的合作这一恶性循环,美国和中国
需要在多个领域减少争斗。美国媒体经常提到的六个领域如下:
1.贸易壁垒 2.技术转移 3.南海问题 4.台湾问题 5.人权问题
6.网络政治活动
据PEW研究中心的报告,如果不聚集于政治领导,这些领域的纷争就不可能减少;要减少这些纷争,有必要逆转美国自2006年开始国内不断上升的对中国的不满态度。那段时间内,对中国的不满看法已经从2006年的29%增长为2020年的73%,相应的对中国的满意看法2006年的52%缩减至了2020年的22%。
中美关系的可能结果
如果共和党赢得2020年选举美国,针对中国的政策是否会改变,人们有广泛地推测。同样,也有大量关于如果拜登成为美国总统,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否会与川普执政时期有明显不同的推测。但是人们一致同意在选举期间,鉴于上面六个领域双方存在的差异以及其他问题,中国将会成为两党的批评对象。
正如人们的共识,新一届美国政府的政策将有可能偏离预选活动的政治口号,还有一种共识,即这些政策制定所处的世界将与过去的世界秩序不同。对于将在2021年1月21日就任的美国总统将会比任何之前的美国总统都更清楚的认识到,对中国的中-美政策会对美国产生重要影响。同样,显而易见,当今的世界不会简单的被一两个霸权国家统治,决定全球的结果。2021年的世界将会是“多元世界”,这个世界中,不会有单一的绝对霸权。
对于将于2021年1月就职的美国总统来说,面临的巨大挑战是避免可能导致战争的恶性循环,建立积极合作的良性循环。自2012年习近平就任中共党委书记以来,虽然没有遇到同样的挑战,扭转舆论趋势,开辟合作、和平、繁荣之路,就其一直重申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鉴于实现中国2049年百年目标所需的空前持续经济增长,这将面临同样的挑战。
3
晚间演讲(二)
心理学视角下的移民
主讲:Adriana Prengler
翻译:丁瑞佳
当我们谈论移民,通常指人们为了开始新生活从一个地方离开去另一个地方。它始于一种分离,从故土或家乡的脱离,并努力融入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那里居住着在语言和习惯上都与原来的国家不同的人。这是一种即使在*好的情况下也是痛苦的经历,因为它包含了必须完成的哀悼。
与其他哀悼过程不同的是,客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丧失,因为:“客体并没有死去,而是在别的地方”。
不是深爱的故土离开了移民,而是移民离开了深爱的故土。失去的爱的故土并不会面临死亡的风险,而离开的人会面临被遗忘和死在别处的风险。
León和RebecaGrinberg在他们的杰作《移民与流放的精神分析》中,暗示伊甸园神话是**次移民,也是出生的象征。历史上的另一场流放是犹太人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从埃及的奴役下穿越西奈沙漠,逃到应许之地。俄狄浦斯神话也包含了移民的想法,因为俄狄浦斯出生后不久就必须离开,以避免实现神谕中要杀死他父亲的预言。
但实际上,**次移民是从母体子宫到外部世界,即出生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曾经离开了我们已知的东西,暴露在孤独、被排挤和痛苦之中;我们的余生都在试图找回失落的客体。
以下是决定移民或流放本质的几个因素:
1.耐受分离的能力 2.对故土的依恋程度 3.谁被留下了 4.在新地方遇到的人 5.移居地点的特点和邻近性 6.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 7.暂时的或永久的移民 8.是否有可能提前计划移民 9.返回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
除了这些因素对描述移民者的悲伤具有重要意义外,移民者还经历了一些常见的情况:
1.外部框架的丧失,会构成了一种深刻的变化,这意味着部分的自我丧失。
2.在适应新的环境和抗拒这种适应之间存在着冲突。
3.焦虑:不能区分新旧的混乱性焦虑、被害焦虑、抑郁性焦虑、
4.防御机制:否认、压抑、否定、解离、理想化
留守的人
就像离开的人会为失去感到痛苦,为她所抛弃的感到内疚一样,留下的人会感到痛苦和被抛弃,他们也会不得不为丧失而哀悼。离开的人承受着丧失,留下来的一方可能会嫉妒对方所得到的。与其说思念离开的人,不如说留下的人会怨恨自己被留下了。在故乡,留下的人会体验到停滞的感觉,感觉他们的根牢牢根植于这片土地,这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获得新体验的机会。随着爱的客体、朋友、家人或同事的离开,此时位置已经改变,她还需要适应他们的位置。
接受移民的人
一方面,他们可能感到热情,希望接受新的想法,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感觉被侵入,面对移民的消息时感到自己的身份受到威胁,对自我脆弱的人来说,可能引起恐惧排外的感觉。来到这里的人可能被视作入侵者或者是弥赛亚。就像UFO的到来一样,一些人会感到威胁,而另一些人则感到好奇或希望。
分析情境
当病人计划移民时,分析师需要留意想要移民的病人所带给她的任何可能的冲突,她可能会对移民感到怀疑或不安。分析师可能无意识地试图避免病人移民,其无意识的目的是避免分析关系破裂,试图掌控,使病人无法下定决心去移民并见诸行动(Carlinskyetal,1993)。
当分析师移民时,她自己对即将移民的痛苦可能会阻止她去关注那些她离开的人的处境,包括她的病人。Jaite(1977)解释说,宣布分析的中断,面对病人没有被选中的事实,病人感到自己被迫接受现实和被剥夺,这带来了一种焦虑。病人*初会觉得这是一种抛弃;当下的感受复现了孩童时期的痛苦,这种痛苦将在移情中复现。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可能会比平常更多地行动和说话,试图填补她自己内心的空白。由于分析师自己的分离焦虑,她可能以一种无法帮助病人耐受分离的方式干预。分析师必须意识到她自己的分离焦虑以及她对失去职业位置的恐惧。
移民真正失去了什么?
我们失去了曾经的我们和曾经拥有的,以及我们先前的再也不复存在的自我。
移民永远不会停止作为移民的身份,因为她永远不会完全地属于她的新世界,也不会重新获得对故乡的归属感,毕竟她已经离开了。她不会有在故乡的经历和体验,但是如果她没有移民,也不会有在别处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有一天她回来了,回去的行为将是一种新的移民。重新移民的同时,现在被爱也被抛弃的曾经收养她的土地,将会带来旧的乡愁。
无论移民是否回来,成功战胜痛苦的人都将体验到失去参照框架、爱的客体的毁灭、自我认同混乱、现有模式的摧毁、内心理性世界的决裂、连根拔起、放弃童年时代的语言……如果她成功塑造了新同一性,无疑会获得强大的自我和巨大的心理财富,这丰富了她自身。
问答环节
学员提问:我刚刚带了一个跨文化的心理动力小组,有全世界5个国家的人进入这个小组。我发现组员里大部分是一代移民,他们有婚姻上的、语言上的、文化上的焦虑。我们遇到的中美班的老师对中国是很接纳的。但是我在德国发现,很多西方人对中国是不了解的。西方语境是很强势的。会问很多敏感的问题。某种情况下我会觉得由歧视性质。我想问问老师,在西方社会与华人工作会有怎样的难题?
Adriana:我想你问的问题是,在海外与中国人工作的体验。我与中国人打交道始于武汉。与中国人工作是种独一无二的体验。来这里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这是一种不同的文化。这意味我们每个人都要适应不同的文化,都要给改变。但这对有的人而言不一定是容易得。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面对差异时,那么接纳。我觉得中国人是很开放的,与中国人工作,我会有种愉悦感,他们能讲出很多非常新鲜的体验。与中国人打交道让我感觉到非常宝贵的真诚。
每个人对差异性都是由一定的抵触情绪。你说的德国人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不同的文化进来,需要时间去接受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