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大巧若拙 返璞归真 | 中间学派理论课程回顾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990次

大巧若拙 返璞归真 | 中间学派理论课程回顾

   中英儿童青少年治疗专项训练培养系列——中间学派理论课程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精神分析单位荣誉教授LesleyCaldwell;伦敦大学学院精神分析单位高级讲师TamarSchonfield联合为学员们系统而有层次地向学员讲述了中间学派深在的理论模型,呈现了中间学派视角下对来访者进行干预背后深入的理论思考。


Day 1

  讲座的**天还是由大家非常熟悉的LesleyCaldwell带来,作为整个课程的开端,LesleyCaldwell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英国独立学派的传统,与之前的概论课程不同的是,这一次她不再着重于介绍1940-50年代发生在英国的大论战以及论战后建立的ABC三个精神分析小组等史实性内容,而是重点阐释独立学派的理论立场和主张,并以中间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费伦齐和巴林特为例,介绍了中间学派的治疗师们在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历程。这为课程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同时又使得课程与前期概论培训有了层次上和重点上的区分。

    除了介绍之外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过渡客体和分离过程的讲解,其实在概论课程中,LesleyCaldwell也专门讨论了过渡客体和过渡现象的一些内容(见中间学派云笈·过渡客体篇)。但是这一次的讲解则更加的系统和深入,

总体说来,讲座涵盖了两部分的内容:

**,过渡客体及其对早期发展的影响;

第二,将过渡现象和过渡客体的内容延伸至成人的分析;


   在**个部分,LesleyCaldwell详细介绍了温尼科特提出过渡客体和过渡现象的理论背景和临床情景,温尼科特通过两个临床实例来展示临床工作的复杂性和基于对过渡现象的体认而带来的理解,并且通过对没有成功达成过渡情景的男孩的临床工作,指出其根本的困难在于分离。

   Lesley由此引申,表示过渡现象与婴儿与母亲或养育着的分离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婴儿发展性的认识则会影响我们在过渡现象这一议题上开展工作的方式。接下来,她从三个层面为我们解析了过渡现象和过渡客体。

   **个层面是时间层面,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婴儿从对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感兴趣,再到对自己身体以外的世界中的物件感兴趣,*后特别依赖于某一个物件,这代表着和过渡客体联结的建立以及和母亲逐渐分离的过程。

   第二个层面是空间层面,在这个维度上,我们需要思考过渡客体和婴儿及母亲的位置关系,它存在于两者之外、在边界上、还是在两者之间?不同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状态。

   第三个层面是内在象征层面,过渡客体本身是婴儿为了应对与母亲的分离而选择的一个象征替代物。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鼓励婴儿的这种创造性,并且在婴儿创造出来的象征性的空间内工作。

   此后,Lesley例举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跟在过渡方面出现问题或者没有过渡客体的病人工作。因为伦理的原因,案例的内容不能直接呈现,可以透露的是精神分析师与儿童工作的方式,而这正是培训第二天的主要内容:游戏和象征化。

Day 2

   第二天的内容主要由Tamar Schonfield老师带来,内容涵盖象征化,创造性、玩耍和梦。同前面的内容一样,本讲内容基础的部分已经在中间学派概论课程中有过基本的介绍(见中间学派云笈·梦和创造性篇),本次课程主要是在案例的背景下深入地讲解和示范了创造性、象征化、玩耍和梦在临床案例建构中的应用。

      

      讲座开始Tamar Schonfield用临床经验和案例向我们讲解了象征化、创造性等相关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的是,Tamar Schonfield从来没有用具体的文字去定义这些概念,而是通过富有意蕴的描述来试图使学员能够去体会概念在不同场景中的内涵。

   正如她所说:我要首先定义一下这些词汇 - 创造性,象征化,玩耍和梦 - 并阐明它们彼此联系的方式。但在我们脑海中有更多个人化、有意义的东西浮现出来之前,就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过早地将它们限制、约束住,是有风险的。

     例如,在对创造性和象征化赋义时,她说:这描述的是一种起始于未知之地的历程:一个念头进入脑海,*初没有词汇。这是一种未知的思考,正逐渐地或突然地在个体的主观个人内部空间中发挥作用(一个巴林特称之为创造性领域的空间。)……创造性工作是为这个念头找到一种可以思考的形式,一种象征性的形式,然后既可以在内部进行思考或玩味,也可能可以传达给其他人,并在外部的人际关系世界中被玩味。

    的确,Tamar Schonfield用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来诠释这些概念,但概念却似乎因此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或许这就像是道家所说的大巧若拙,即用一种看起来笨拙的方式,却传达出了更加丰富和接近于本质的意蕴。

    在解释了相关的概念之后,Tamar Schonfield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释这些概念在临床中的体现,通过她的诠释,我们知道了象征在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临床实践中的不同使用方式;玩耍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创造性的过程则不仅发生在独处时,比如孩子独自玩耍时发展出的象征性能力,也发生在人际交往之间,譬如孩子在自己和母亲之间创造的过渡性空间。


   *后,Tamar Schonfield解释了保持分析性框架的重要性:在分析框架的安全范围内,移情关系可以发展。我们可能会体验我们的分析师,就好像他是我们的母亲一样,尽管我们充分知道他不是。这种幻觉可以让我们探索我们对母亲的感受,我们的需要,我们曾经与她的方式,我们现在与她的方式,哪怕她已经去世很久了。由此,我们看到,尽管来访者在分析性框架内可能产生各种冲突甚至退行,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认同这是一场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以此来看,分析性框架是治疗师所能提供的*关键的东西之一。

Day 3

   第三天的主题是羞耻和尴尬,这是一个相对全新的主题。Tamar Schonfield从孩子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历程来解释了孩子羞耻感的发展。

           

    LesleyCaldwell则主要通过一段纪录片电影解释了婴儿在遭遇早期分离时的反应,结果表明,对非常幼小的孩子长时间的母性剥夺可以带来极为严重的精神方面的困扰。这给治疗师的启示是,在与儿童工作的时候,应当尽量考虑其与母亲之间的连接和互动状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的小来访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记录片播出之后反响强烈,直接影响了英国儿童病房陪护制度的改革,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心理治疗工作的意义。

         

 问答互动精选

Q:关于孩子有时会打过渡客体

 A:一个能够和过渡客体建立亲密的依恋的孩子,是因为他之前已经能够和自己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

过渡客体完全在婴儿的掌控下,所以婴儿会去打过渡客体,在象征性的层面,孩子不能打自己的妈妈,他打不过,也不愿意打,但是他可以对过渡客体做想要做的事情,以他想要的方式,所以温尼科特提出,之后也有很多分析师同意这个观点,就是有些时候过渡客体比他的爸爸妈妈更重要

 Q:在影片中劳拉在医院的时候坚持要回家,但是她能够回家之后突然情绪爆发了,怎么理解这种行为?

 A:这个对我们所有人有启发意义,我们试着去控制,什么时候会松懈自己的控制呢,就是我们知道这件事要结束的时候。而且,我觉得,她在*后一天失去控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确定自己这次能不能真的回家。

 Q:关于费伦奇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给病人提建议。

 A:费伦奇做了很多这种主动的行为,他会主动引导自己的病人,对病人提一些要求,要他们做点什么,这个其实对精神分析的设置造成了影响,我们精神分析师是不给建议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去倾听病人潜意识的结构,和病人潜意识的工作机制,内在潜意识的情感,所以精神分析不是工作在认知的层面,提建议的层面。

有些病人想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一些肯定,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是一个好人,或者有些病人也相反,他想让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坏人,但是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我们是不做评论的,精神分析师只是在倾听,为什么他们想让我们相信他是个好人,或者坏人?告诉病人要做什么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可能会做一次,也可能什么都不做,而我们想要了解的,是他的感受和行为对他的影响。

 Q: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关系中,试图把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物体,对有些人来说,他并不在意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是更需要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娃娃一样,可以随时被我拿来所用,我可以在我需要的时候联系到他,而他给我的回应都是无伤害的,一致的,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能不能说有人一直在寻找可以被他们当成过渡客体的人,但实质上他们会把对方使用为一个工具?

 A:过渡客体,词汇里面包括了过渡这个词,这是一个过渡的概念,我们需要思考,它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过渡客体实质是帮助婴儿从依赖母亲的状态,过渡到可以和母亲分离的状态,过渡到意识到母亲是一个分离的人的阶段。所以说,如果一个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会把其它人当成非生命的客体去对待和使用,这是有问题的,它没有意识到其他人是一个分离的客体,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果一个人会把别人当成非生命的物体来使用的化,说明他内心有什么东西是确缺失的,匮乏的,他缺失的是和人性紧密相关的东西。

  新乡市心灵港心理咨询中心欢迎您!电话:1583733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