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叶斌博士心理咨询经历分享(2-1)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1036次

叶斌博士心理咨询经历分享(2-1)

2018-03-09 姚小青 南嘉心理中心




很荣幸被群主小青邀请,作为**个来跟大家做交流分享个人**成长经历的人,抛砖引玉。


小青很热情邀请,但我很惶恐,因为我不太清楚,一个人像流水账一样的报自己的经历是不是其他人会感兴趣。因为前段时间比较忙,也没有精力细想如何可以组织成一个非常有结构非常漂亮的微课来表达,所以,在这里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回顾自己的**生涯。如果今天有人在群里即时听的话,欢迎你们随时提出你们感兴趣的问题,使得我的讲述更能够配合你们的需要。


我个人是从八七八八年开始学习心理学的。那时高中毕业。我在上海,读的中学算是上海蛮好的一个重点中学。当年是先自己估分,然后填志愿,我记得那时我自己估分挺高的,填志愿的时候跟人跟家里发生了一些分歧和冲突,那当时有四个可能的选择:心理学、中文、新闻、法律。家里人希望我在后三个里选择,因为后三个可以填报复旦大学。因为分数感觉比较高,进复旦应该没问题,而如果读心理学的话,就不能去复旦(复旦大学那时没有心理学系)。如果留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是*好的。但是在大众心目中,复旦比华师大高一档,除非选择到外地、到北京去读北大。


第二个家长反对的原因呢,是当年国内心理学还算萌芽阶段,家里人就很担心的说这个心理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从来没有看到招聘启事上说需要心理学背景的人,那你辛苦读出来,是不是可以找到工作。但当年的我大概是看了国内*早一批国外哲学和心理学的译丛,很受诱惑,当时就蛮倾向于学心理学的。*后就在家里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的结果聚焦到的关键想法是,如果父母尊重我,我选了我想读的**心理学,*终读的感觉不好、结果不好,那因为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这个选择是家长做出来的,那以后我读的不开心呢,我就会天天念叨、天天怪他们。然后父母想了一下说,那我们才不要被你天天念叨,那由你吧。


我很多年以后才知道的这个为自己负责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事实上,真的读心理学才知道,尤其在心理咨询的方向上,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当年教我们的老师的咨询实践也并不是太多,更多的只是讲一些书本上的理论。那时的教材也很有限,我记得,我们当年看到的*早的一本*著名畅销的书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我印象*深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心理咨询的实战技巧丛书,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主要流派。是编译作品,当时好像还不怎么讲版权,后来发现书里的内容不少是从国外的著述中翻译摘编过来的。不过那套书,对当时还在读本科的学生来说,已经觉得非常好了。当时我们穷学生甚至没钱去复印,然后大家开始抄书。现在想来,还真是用功。抄书的好处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对书里介绍的内容和方法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1990年,本科读到大三的时候,上海团市委办了一个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当时应该算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机构开设了国内**条二十四小时的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是由太阳神口服液赞助的----现在那个厂家好像也没有了----招募一些我们学心理学的学生去那边帮忙,做志愿者,接热线电话,后来也接线下的咨询。那时候自己才二十岁出头,处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工作对象包括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初工作时自己也很紧张,因为觉得自己那么年轻,很担心自己讲的东西家长会不会理会、家长到底会怎么想。但好像一切还算顺利。


当时我们一帮对心理咨询有兴趣的学生和志愿者还蛮用功的。因为没有人可以督导我们,就自己搞同辈督导团体,经常研讨个案。自觉认真地记录个案,反复琢磨检讨。另外,有意思的是,*初的服务都是公益的、免费的。后来看书,书上说咨询还是要有些收费效果更好,收费不收费心理动力不一样,那然后就开始收费。*初一小时才收两元,后来涨到五元,后来再慢慢提价上去。所以在那个年代,居然是从每小时收费两元五元开始社会咨询服务的。


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挺幸运的,当时整个社会还不是太商业化,我们一群人也没去计较那个咨询费用,只是想说怎么把自己的技术练好。那段练兵的时间还蛮漫长的,自己也可以沉下心来。而现在学习成本就相当高了(群里的人可能来自全国各地,我只能说了上海的情况是这样的)。有学习投入,自然就容易对产出有期待。所以,现在的好些咨询师刚刚出道收费就不低。那这样的收费反过来又会提高案主的期待。因而,收费产生微妙的动力,比如有可能给整个咨询造成压力,诸如时间压力、效果压力等。作为一个新手咨询师,技术还不成熟,这些很可能令你的咨询变得更困难,更复杂。


我们当时学习,好像很少有专职的咨询师。社会刚刚开始有心理咨询,大家都是兼职的,并没有太多人把咨询当成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就说是慢慢做,然后总结经验,提升水平。那样的态度会比较从容。


1991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其实那一年才没有毕业,因为我当时进大学读了一个很奇怪的特别设置的五年制学制。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学校从整个理科当中招了考分*高的三十六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叫外语集中班的班级,也就是说整个学制从四年变成五年,**年全部学英语,然后四年再转回各自的院系学习,这个项目的计划是提升这个群体学生的英文水平,然后送学生出国深造,算是特别栽培计划。


这样的英语集中班总共搞了三年,我们是第三年,后来正好碰到八九年的学潮,好像这个计划就不了了之了。我当时八七年进去**年读英语,然后从八八年开始学心理学对到九一年的时候正好是大三,在三年里我提前选修了很多四年级的课,我的原来计划是到大四的时候,科目都读得差不多了。留出一年来实习。我在大三的时候做了很多心理咨询的实践,但还有一个方向,也是我个人挺感兴趣的,那就是广告创意。我觉得自己文笔和创造力还行,也许可以试试,看看可不可以成为我未来的职业。这个领域,我学习的心理学也用的上。通过实践,*后决定我是做心理咨询还是成为一个广告人。


但是还没到我开始读心理学的第四年,学校就来找我说,你可不可以到时候毕业留校工作。因为当时我们的党委书记和副校长,思想是蛮领先的,他们准备在学校里搞一个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那时的背景之一呢,正好学校接连有三名学生自杀。所以他们就决定搞这个。这是在国内高校当中很少。不知他们从哪里打听到我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参与一些心理咨询的社会实践,就问我愿不愿意留校。


对于我,这是意外的消息和机会,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做回应和选择,就回家和父母商量。父母是比较保守的,一听说可以留在大学,就很认同,说那挺好的,我自己也觉得大学是座象牙塔不错----后来才发现和社会上的其他地方几乎没什么两样----所以当时就很快做出决定,答应了学校留校创建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本来想用*后一年体验广告人的原计划也就此报废。因为之前的课也听得差不多了,就提前一年毕业留校,跳了一级,用四年读完五年制的课程。

因为我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当时还有一位是学校团委的老师,那相当于说我们两个创建那个机构。她是领导带着我。留我下来时学校承诺有一个发展计划,逐年会增加人手和工作经费,可是后来基本上没有兑现,既没有人也没有钱,就有一间很小的办公室,然后我们两个人就在那边工作。所以过了两年,当时留下来带我的那个领导就跳槽到外企去了,变成我一个孤家寡人来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来自学校的资源投入很匮乏,也没有同行可以借鉴,你不得不自己去想可以做些什么啊,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取得资源,如何创新。幸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很有名,我们心理咨询机构的志愿者有许多都是我们本硕博的学生,甚至是现在在国内很有名的,比如搞意象疗法的朱建军博士、现在在美国做临床心理治疗师的张源侠博士等。

我们一起工作,研讨个案,度过很多美好的时光。

以我的工作效率,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快就能做完或管理好。剩下自己还有余力,就依然会参与一些社会机构的服务,比如我前面讲的青少年心理服务机构。媒体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议题,所以当时在媒体开设了不少心理学、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栏,还常常被采访,就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做一些心理学的解读。无论专栏还是采访,都会呈现身份,我就写“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

任/心理咨询师”。
所以很有趣的现象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变得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华师大有个这样的一个服务中心,中心里有个人叫叶斌。让人感觉那个机构又**又有规模,但事实上只有我一个人。我真的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但底下连一个专职工作人员也没有(兼职志愿者还是有好多的)。


直到若干年以后,因为有这个社会的知名度,到后来上海市教委想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个想到的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因为就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名气响。他们就找我们学校,说想树立一个典范,一个示范中心,官方上面可以投钱建设,学校也要匹配,在经费和人力上有配套,就这样,心理咨询中心开始慢慢有了更多的经费,也开始有新人加入。


所以这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故事。墙外香又倒逼墙内,让墙内的机构得以发展。原来的校领导并不是太了解我们,但是后来他们很惊讶地发现,学校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行政级别非常底层的小机构居然还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所以才慢慢重视起来,后来就这个中心因为替学校拿到很多荣誉啊,整个过程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慢慢发展到鼎盛的时期,我们总中心有不少**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然后还有很多兼职的工作人员。我们对校内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校外提供收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参与公益,跟香港的一家*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机构合作,每年做公益项目的经费就上百万。那不在现在,十年前就达到这样的了。


在培训方面,我们会跟一些很有名的社会商业培训机构合作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项目,比如当年的广州慧真公司,他们的老师都是心理治疗界**的导师,比如著名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学生萨德和吉利根,参加他们培训的费用很贵,但是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当时协议可以免费听课,光这样的价值也有几十万。正是有这些,我们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都很安心,**上也很努力精进。而作为机构管理者,我的想法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不停地提升他们的**品质,同时在经济上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保障。我经常跟他们说,一个机构的存在与否很容易受到一些政策或行政因素的影响、大环境的影响,那我希望能做的是,有一天万一那个平台不存在,你也有足够强的实力凭自己的本事在社会立足,且生存好。


不过差不多在我在学校服务了二十年之后,那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工作到达了一个瓶颈,那以我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可以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更大,业务更丰满,收入更高,但从学校的角度,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想把一个行政级别很低的机构变得如此重要,甚至他们可能会担心这是风险,比如跟我们合作的,有基督教背景的公益机构,可能领导会担心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未完,见下篇)

新乡市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欢迎您!电话:1583733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