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精神分析*惊骇的三句话解析
雅克·拉康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传承并创新发展了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主张“回归弗洛伊德”。
早期,通过《镜像阶段》理论对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进行了发生学研究。中期,拉康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启示中铸造了自己的能指概念,并受雅可布森影响,着重在能指与所指、隐喻与换喻、历时性与共时性维度的展开中,描述无意识主体结构与捕捉无意识欲望。
其间,从好友列维-斯特劳斯和马塞尔.毛斯的结构人类学研究那里发展了自己的无意识主体的结构,从科耶夫的黑格尔那里提炼出了欲望辩证法。
后期,他为了深入揭示无意识主体及其欲望,又展开了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及其三界结的拓扑学共时结构研究和“症候”研究。
拉康毕其一生的努力,用他自己一句话高度概括地说,是在精神分析开创的经验中,从“象征是通过想象的什么样的中介而左右了*为隐秘的人的结构” 入手,揭示自我本质上是一个他人,自我是对他者的连续认同,自我是一种“误认”的功能,并在语言维度中揭示无意识主体和无意识欲望的真理。
熟悉拉康的业内人士知道,拉康有三句令人惊骇的箴言:“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下面从这三方面稍做展开。
▼
(一)如何理解“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
婴儿从娘胎出来被抛入外部世界,剪断天然脐带,这标志着母子从肉体上的分离。母子从心理上的分离,需要经历一个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6-18个月期间)。镜像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照镜子时候起,母子之间才逐步开始异化、分裂与整合。
这期间还经历了两个阶段:母子之间的异化、分裂的想象阶段,与父亲作为第三者的参与,父亲的名字作为法名介入的象征阶段,并由此形成父、母、子三元组的三角关系。在想象阶段,此前的破碎的肢体被镜像中的身体整合起来,母亲他者被视作为自己放大的身体,或自己被视作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而依赖委身于母亲。
婴儿面对镜像,妈妈总是在跟前以**个他者(S1)进入,爸爸作为第二个他者(S2)通过妈妈的中介而进入第三者的位置。之后,通过学习,学会用他者的语言说话,象征能指语言进驻身体。父亲的介入,儿童由对父亲的抗争到对父亲的认同,从而开辟了理想之路。
镜像开始的自我与他者的异化与认同,拉康曾用晃动的跷跷板的两端来比喻自我与他者的角色转换。通过“跷跷板”游戏效应,婴儿获得了躯体感;有了意识与躯体的区分。“意识与躯体的区分正是在这种涉及小他或他人时在镜子经验中发生的突然的角色相互转换中建立起来的”。
拉康将自我与他者的异化、分裂与认同、整合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洋葱头。他说:“自我是一个像洋葱头一样被做成的对象,剥开它,你就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在家庭**生存环境,儿童总是按照他者(妈妈)的话语和形象理想化地规约自己,总是欲望着妈妈的欲望,欲望成为妈妈欲望的对象。
尔后,又经过一系列的与他者的异化与认同,经过文化的洗礼,进入象征秩序及语言能指之网,逐步形成理想自我(形象)与自我理想(价值目标)。
构成人的心理现实有两种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文化因素。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见解,在他看来,能量是由“生物内驱力力比多”与“自我力比多” (即象征能指语言与文化内驱力)两种。
这两股力量的合流所形成的晦暗不明的心理结构与能量动力机制,作为无意识主体和无意识欲望的真理或逻辑,经过他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变得越来越清晰,尽管他的语言是那么艰深晦涩。
▼
(二)如何理解“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拉康立足于弗洛伊德的**地型学无意识-潜意识—意识,而不是第二地型学本我—自我—超我。个中缘由很复杂,*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二人理解的无意识有差异。弗洛伊德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无意识,或者更确切地说,关注的主要是主体中被压抑的性本能。
拉康研究无意识,首先是主体间的文化结构或者说社会法则,其次才是属于个别主体的无意识欲望。拉康是如何在语言中揭示无意识主体的结构及其欲望的呢?研究表明:他是借助于能指与所指,隐喻与换喻,历时性与共时性来澄清无意识主体构作过程与欲望的。
拉康首先是从对索绪尔的语言学所指(概念)与能指(音响形象)的翻转入手的。索绪尔理解的所指与能指是呈线形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是通过概念和音响形象(声音和形象的“心理印迹”)的结构性关系揭示人的心理功能。
拉康对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进行了翻转,突出能指的地位和功能,强调能指的至上性。他有一个毫不含糊的精神分析学上的定义:“能指就是为另一个能指表示主体之物。”如果我们以母亲的欲望为主人能指,标记为S1,以父亲的法律开始的所有能指为次生能指,标记为S2,那么,S1就是为S2表示主体的能指。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能指可以表示主体,因为拉康的主体指的是无意识主体,是一个以缺席表现其在场的主体;它在能指的缝隙间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拉康的能指语言是将原有的约定俗成的意指功能掏空,以听到的语音为基础,进而把能指视为语音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痕迹或感觉表象。
学者马元龙解读说:“在意识层面上, 所指与能指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而且这种对应是约定俗成的,是这个语言文化圈内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但是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这种约定俗成的一一对应关系被颠覆了,一个所指可能会有多个能指与它对应,一个能指也可能对应多个所指;而且这种对应完全是个人的,并且不为主体自己知道”。
概括为一句话说:主体作为自我意识的“陈述的主体”与无意识作为他者话语的“言说的主体”在能指链中滑移,意义(即无意识主体的欲望)形成于语言象征域的特定的能指与能指的“缝合点”,或者说意识语言与无意识语言的“锚定点” 上。
拉康试图表达的是这么一种情形:“能指连环的这个结构所揭示的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我与其他主体共有这个语言,也就是说,因为这个语言存在着,我就能利用这个语言来指称与它所说的是完全不同的事”。
拉康受好友雅可布森语言学的影响,将弗洛伊德释梦的压缩与移位概念转换成为隐喻和换喻。“换喻实际上是词与词之间的联结”, “以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这就是隐喻的定义”。在能指与所指中,同时也是在隐喻和换喻中,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将无意识主体的欲望表达出来。这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来访者与分析师捉迷藏。
分析师常用诱导性的发问:“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分析师的意图并不在于来访者在观念意识上觉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来访者的“言说”,觉察其“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或“按图索骥”。通过言说者的声音、口误、语言断裂、幻象、症状,以及形体动作做出的情绪、情感反应,捕捉到来访者真正的无意识欲望。
拉康还用历时性与共时性中的“缝合点”或“锚定点”来描绘无意识主体构作过程与欲望。本人认为,这不仅受索绪尔语言能指链线性特征的启发,更深受胡塞尔的内部时间意识现象学,尤其是受好友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雅可布森的思想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认为,“此在的意义即是时间性”。人们通常把时间表象为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一维体,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将来、曾在、当前的时间三维。梅洛-庞蒂说:
“意向性不是来自一个中心的我,是来自后面拖着它的保持界域,前面被它的向将来的延伸拉着的我的知觉场,时间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意向的网络。一般地说,只是因为感知综合逐渐把我和我的整个实际过去联系在一起,理智综合本身才有一种时间意义”。
雅可布森在研究失语症时发现存在相似性紊乱和邻近性紊乱两种失语症。他认为,能指语言在横轴从左往右根据邻近性原则进行组合,在纵轴上根据相似性原则进行选择,能指链在历时性上的组合就构成了语言学上的换喻,在共时性上的选择就构成了语言学上的隐喻。
能指链的意义总是在预期和回溯的双重运动中产生的,“我们可以将原初记忆或持存描绘成像一个彗星的尾端,其自身连接于瞬间的知觉。”因而拉康得出结论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意义正是‘持存’于能指链中,但意义的任何要素却并不‘存在’于能指链在当下所具有的意指关系中。”
通俗地说,每一个“当下现实”的时刻,都是由过去、现在、将来的三元组所组成,主体在每一个“当下现实”的时刻从左往右在能指链上滑移的每一步或一个节点,其拉长的身影像一个彗星的尾端在从过去了的一个个“当下现在”点以一条条斜线投影在纵向坐标轴上。
这一个个交会点的替换和联结,正是拉康在主体时间性(即历时性与共时性)中结合能指与所指、隐喻与换喻,把握无意识主体构作过程与欲望的真理奥秘所在。
▼
(三)、如何理解 “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
欲望是拉康主体性理论的中心概念。拉康曾经区分了需要、要求和欲望(即生物生理需要、意识到的要求、无意识欲望)。本人认为,这三个概念相对于《价值论》里讲的需要是属种概念关系。需要只是一种生物本能,可以以实物满足;但是即使是幼儿,它要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必须通过发声,这就是要求。欲望是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或衍生物。
拉康说:“在要求与需要撕裂的边缘处,欲望就开始显露了。”
(1)如何理解拉康所说的欲望“在要求与需要撕裂的边缘处”或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或衍生物呢?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一种心理驱动力,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欲望是与性或力比多有关的投注的问题。无论是性欲力比多,还是自我力比多,它们都是欲望的能量来源。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表明,一旦把欲望与内驱力或力比多联系在一起,欲望就取得了一种原初性的地位。
有学者用西方神话中的伊甸园做比喻,人因为进入了语言(吃了诱人的苹果)而与母亲的原初统一分裂了,所以终其一生梦想那种毫无缺憾的极乐。并且将拉康所说的欲望原因-对象a 理解为母子间神话般的合一破裂后产生的残余。
拉康认为,在“镜像时期”的统一性经验取得之前,婴儿并没有整体性观念,欲望往往也以破碎的欲望形式出现。“*初,他(主体)是一个众初级欲望的集合体。在此,你体会到了‘破碎的躯体’的真正的含义了吧”。后来,借助于“镜像时期”的经验,主体获得了统一感和完整感,从此,破碎的欲望就被整合而依附到了这种统一的想像之像上面。
不过,一旦婴儿(主体)与其镜像这一他者进行了想像认同之后,他就异化、分裂并认同他者而占据后者的位置,形成了自我,并在以后的连续异化、分裂与认同、替代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与自我理想的价值目标系统,于是主体的欲望就以自我的欲望形式出现。
一旦自我确立,他就永久地占据了这个原本属于他人的位置,从而再也无法辨认出自我的真相即自我原本是一个他人。换句话说,只要自我在意识主体的支配下面维持着统一性的面貌,自我就无法辨认出其真相;反之,在自我的某些薄弱环节中,譬如在梦中,会遇到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自己往往会以他人的多重面目出现,这时反倒有机会看到自我的真相。
在主体(婴儿)的异化与语言文化整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克服,即婴儿与母体合二为一或接触的原初快感遭遇到乱伦禁忌的父名的原始压抑。从需要到欲望的过程就是主体进入语言,进入象征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初的本能变成了一些基本的能指(体验到的一些愉悦的经验,如气息、味道、语气、斑纹或美人痣,以及充实的手感等)。
这些基本能指其实就是一些原初快感经验的残余或提示者,虽然欠缺的对象、需要的对象将在语言中永远消失,但这些基本能指今后将在种种无意识形式中经过隐喻和换喻而现身。这个过程实现的关键就是父亲的隐喻。作为立法者、作为象征秩序之代表的父亲(法名)的介入,阻止了在这种想象的母子二元关系。
在幼儿经过俄狄浦斯情结进入象征秩序之后,“与这些基本能指联系在一起的原初快感被压抑了,与原初快感联系在一起的能指就会越来越远;正是在这种从能指到能指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欲望形成了”。
在拉康这里,“原始压抑就是需要(need)以要求(demend)说出时欲望(desire)所受到的异化”,换言之,欲望是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或衍生物。
(2)欲望的真正对象是一种缺乏,而对象a就表达着欲望的缺乏,或者说对象a就是欲望的原因。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随着S2 的就位,S1于是被回溯性地决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因被抹除而诞生了,同时,他者的欲望也获得了一个角色,这就是对象a(objet a)”。拉康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欲望必须从文字上去理解”,但是“欲望,一切人类经验的中心功能,是对无法被命名的东西的欲望”。学者马元龙充分证明:人的欲望就是与他者/母亲的欲望合二为一”。
拉康的对象a,首先就是作为唤起欲望的原因,就是剩余快感——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或衍生物(上面已经做了解读)。
其次,在视觉领域里的对象a就是凝视(或注视)。拉康也把它称之为斑点功能。它暗示着,无论我们朝向哪个方向,总会有一种类似于斑点的东西在注视着我们。这种斑点状的东西便是对象小a。譬如在梦中,当自我检查机制的作用减弱时,作为注视的对象小a有时会以斑点状的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拉康看来,*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本人常把心理现实与心灵现象比作被灯光照亮的舞台,登台表演的演员(他者)、场景以及照亮心灵舞台的灯光,同时都视作为心灵舞台现象场的现实部分,其背后的“无”,才是“实在界”,而实在界就是对象a——欲望之因、剩余快感。心灵幻象就是上演对象a的舞台。
从对象小a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一种欲望辩证法,即欲望根本上是一种对缺乏的欲望。拉康的对象a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他晚年常用象征界、想象界和实在界三界结拓朴学结点来描绘无意识主体的欲望,它既属于想象,又属于实在,同时在象征中也有自己的身影。
就想象而言,它是主体弥补与母亲的裂缝的菲勒斯/男根能指,就实在而言,它是逃脱了语言符号化的残余,就象征而言,它是欲望的能指,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
(3)“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说到底是一个欲望的存在依赖于另一个欲望的承认或认可。
关于自我的欲望为什么根本上是一个他人的欲望,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黑格尔。黑格尔在谈到自我意识问题时指出,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另一个自我意识。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就是去欲望他人欲望的东西,因为他们欲望它”,这种观点来自经过科耶夫阐释的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从根本上说,人的欲望就是成为他人的欲望对象,以及得到他人的承认(这里要指出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欲望是指自我意识的欲望,拉康所说的是无意识的欲望)。
其要点在于: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不是一个实在的、实证的、既定的指向对象物的欲望;而是指向另一个人的欲望的欲望。换句话说,欲望并不是对某物或某人的欲望,而是对他人欲望的欲望。就是说,一个欲望的存在依赖于另一个欲望的承认或认可。
因此,在男女关系中,只有当欲望的不是身体,而是他人的欲望时,这欲望才是人性的;只有当他想“拥有”或者“同化”作为欲望的欲望时,也就是说,只有当他希望在他的人性的价值中,在他作为一个人性的个体这一现实中被“欲望”,或者被“爱”,更或者被“承认”时,这欲望才是人性的,即人的本性需要的。
这里试图揭示的就是人真实的存在,就是欲望的意义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