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电影赏析《孤儿》——弃婴领养的教科书级电影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129次

4b86f0db5d7ca74a40be2dce91b52be

诚城社区“绿房子”是由新乡市红旗区诚城社区承办,新乡市心灵港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实施,新乡市文明办批准的24年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精品项目,自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8月免费为新乡市民提供“绿房子”公益服务项目。


“绿房子”为接待员每周都提供学习和讨论活动,读书会为每周一次(周一中午1点至2点)。现电影赏析活动对外开放,本周五下午两点在诚城社区公开播放,播放法国电影《孤儿》,帮助我们深刻理解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这是部教科书级别为爱出发的弃养领养影片,电影结束后留有半个小时讨论,欢迎对早年幼儿心理发展的爱好者积极参与。


 “绿房子”对孩子与家长开放时间:每周五下午2:30-4:30                     开放对象:0-3岁幼儿与家长


《孤儿》观影地点:诚城社区三楼讲堂



时间:2月21日下午两点



以下是安雯老师对《孤儿》电影的精彩解析:


影片概述

21岁的女大学生意外怀孕生下了西奥,没有做好准备的母亲放弃抚养孩子。为了寻找合适的抚养家庭,社工、儿童福利协会、寄养评估机构、寄养助理几经辗转,多方努力,最后为西奥找到了合适养母的温暖故事。电影纪实般的描述了法国放弃孩子和领养的基本流程,也展现法国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正因为有这样一套完备的机制存在,才使得小西奥在出生时最大程度的不再受到伤害。机制之下在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看到人性的温暖。对职业的信仰,也呈现了社工的专业精神。


1、医护人员

影片一开始女大学生来到妇产医院,见到医生后只说两句话,我快生了我不想要这个孩子,就不再回答医生的问题。医护人员没有任何评价而是迅速进入了接生阶段。面对一个没有生育经验的无助的准妈妈,助产医生非常耐心和专业。她一只手扶着产妇的肩膀,眼睛从来没有离开过产妇,并告诉她接下来他们是一个团队,所以要叫出她的名字,和她一起努力。而且在接生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会说出来。

我要检查了

已经摸到他的头了

你做的很棒

他的头出来了

干得好他出来了

是个男孩,你要看他么?

不要害怕,我会抱着他

尽管产妇很不配合(打下定主意要隐去一些个人信息,连名字都是假的)。可是助产士不停地与她沟通,极大地缓解产妇的恐惧、紧张和无助感。在这里,看到了医生对母亲的尊重,由衷为新生的到来而喜悦。

对待新生儿,医护人员也做的很专业,这有些精神分析的味道,医生问助产护士。

喂他了么?

抱他了么?

摸他了么?

 

这是母婴情感连接的方式,现在国内产房也很重视母婴的联结;我记得十几年前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出生后医生马上把孩子抱到我的身边,让孩子尝试吮吸母乳。影片中更专业的部分,是看到护士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天里就全程抱着他,无论吃饭、走动或者忙于其他工作,婴儿一直安稳地抱在怀里,她们替代了妈妈的功能。

图片

很感人的是后来出现的寄养助理,他深情的凝视和长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的专业护理。抱在怀里是给孩子的安全基地。影片最后爱丽丝被选中做了西奥的妈妈后,带孩子回到家里,躺在卧室的床上,爱丽丝脱去外衣和孩子躺在一起,这个状态很像一个新生儿和妈妈在一起的样子,通过肌肤相近,是一个融合的状态,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没有婴儿这回事,母亲和婴儿一开始是个整体。无论是对爱丽斯还是西奥,母子肌肤接触是一段母婴关系的真正开始。

2、社工

新生妈妈决定弃养孩子后,县理事会的社工马蒂尔德当天就来到医院帮助母亲完成相关信息收集,这本来是一个程序,填一些表格,但在观看的过程里感受到被温暖的对待。马蒂尔德是由是一位年长的女士扮演,有一种妈妈的抱持,也更易在情感上联结。

在交流时,从关切新生妈妈的身体开始,有共情一定很疼吧。过程细致而又繁琐,我们看到法国对于新生儿的福利制度,信息的收集上最大程度保护了两个人,一个是新生儿,一个是妈妈。对于妈妈如果抚养可以申请救助,若是决定弃养还给与两个月的撤销期,两个月内决定反悔也可以继续收回抚养。

若是匿名弃养,名字也只有授权人签字,授权人也即是社工会保密,保护弃养妈妈的一切隐私。对于新生儿,首先会尊重妈妈的意愿,期待孩子寄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了孩子今后健康的发展,社工也要了解孕妇的受孕和身心状态,比如是否虐待、家族遗传病等;同时会建议妈妈给孩子留些东西,一封信,一件物品,或者什么都不留,以便未来孩子长大后想找到亲生母亲的信息。收集的过程缓慢地进行着,花了两天的时间,影片就是这样慢慢的记录这一过程。就是在精心呵护一个新出生的婴儿。

马蒂尔德最后在离开时给新生妈妈提了一个建议,希望她给孩子做个道别,跟婴儿解释一下,妈妈为他所做的决定是为了给他一个更适合的将来。马蒂尔德告诉女大学生:虽然婴儿听不懂,但他会明白这些话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情感。640法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多尔多多次强调母婴之间的言语关系,她称为精神语言,是母亲自发产生的,即使她不是对孩子说,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因为孩子能感受到。

自发是一种本能,不是向外习得的,更多的时候妈妈还是会表达出来,在抚养自己的孩子过程中,比如换尿布的时候,妈妈会轻柔的说道宝宝我们换尿布了,言语里有情感,所以一个抑郁的妈妈也会对宝宝有影响。哪怕在孩子长大一点,一个焦虑的妈妈,孩子身上也会有焦虑的痕迹。如果母亲能够把这种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情感就会转化爱的语言,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女大学生认为婴儿听不懂,所以一开始是拒绝了马蒂尔德的请求,即便后来勉强去跟西奥道别,可在他们相处的十分钟里,她一句话也没说。西奥感受到了妈妈强烈的抵触情绪,在随后的三周里表现的非常安静,不哭不闹,经儿童心理专家观察和判断西奥存在人际关系障碍。马蒂尔德又回到医院寻找问题的发生,得知妈妈并没有完成告别,而婴儿西奥一直在等待这个重要的情感表达。因为职业操守,她是不能再去骚扰西奥的亲生妈妈。马蒂尔德作为妈妈的代言者,对西奥行使具有分离意义的道别

影片里,马蒂尔德与西奥单独相处,她看着西奥,告诉他母亲给他写下的一封信,母亲做的一切是因为对你的爱,想让你有一个更适合的成长环境”...马蒂尔德的聊天非常真诚与坦诚,这种感情通过她的语言和肢体传递给了西奥。西奥的需求被满足了,当天晚上西奥发出了小婴儿该有的哭声,他学会了情感表达。这个镜头十分缓慢而细腻,也让人深深震撼。
4afd174c9810b6701d783c5a4e093760

3、儿童福利协会和寄养评估中心

卡琳,是一位为西奥寻找寄养助理家庭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为孩子工作的社工,专业的敏感随处可见。她看到西奥出现人际行为障碍迹象,脱口而出的感觉像一个待机的电视等待打开,从而认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裂痕;看到另一位接待的女孩在自己养母出现的时刻,马上把泰迪熊放进她的口袋,就意识到母女关系并不像表面那么和谐,肯定存在问题。儿科专家苏菲说的与孩子工作的时候,不是看,而是感受。这是一项看似按照制度的理性工作却是一个主观性的工作,是对孩子的爱,让观者深深感触到他们做的一切是为了一个更健康的环境成长为出发点。

还有一位社工,负责评估寄养家庭的玛格,也是这部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筛选合适的家庭时,玛格遇到不同的情况和阻挠,她的坚定也让做亲生父母的家庭受教。

领养不是三个人的相遇,是三段人生经历的相遇

我的工作不是为处在痛苦中的父母寻找孩子,而是为有困难的孩子寻找最好的父母

寻找匹配最好的父母时,也不是象征性的走流程,而是完全依据孩子的性格来进行细致的选择。比如对于西奥,他们根据观察,应归属于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照顾和睡眠。最后通过层层筛选,认定爱丽丝可以胜任。通过影片可知,爱丽丝领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经历了不能有自己孩子的痛苦到接受现实,之后又经历了离婚。但可喜的是,爱丽丝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不断更新领养条件,一直和玛格保持联系,坦诚谈论自己的领养计划。也正因为如此,虽然爱丽丝没有能够提供完善的物质条件,但是玛格看到她一直积极拥抱生活的挑战,从未放弃接受新生命的决心,这是做好一位母亲最重要的特质。当历经波折喜闻好消息的那一刻,玛格和爱丽丝紧紧拥抱在一起,屏幕外都能感受两人由衷的欣喜。

9302a357282e83ce34a9e58155ce5ca0

在本部影片里,我们看到整个团队中每一位社工都在为一个弱小的个体付出努力和爱心。然而他们的世界也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难题。孤单的马蒂尔德只能通过网络寻找陪伴的异性,卡琳有明显的心身疾病同时一直与让保持着不被伦理接受的婚外性,而让夹杂在不同女性之间纠结而软弱,爱丽丝则经历了不孕、离婚、领养和换工作。每个成年人的人生都大写着我们不被生活善待,然而他们却愿意善待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一个小生命。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我们因此可以感受到,这群人超越职业责任之外的善良本性。

 

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玛格所说,成人的世界是不容易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看重的是,在这些困难面前你依然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帮助处理孩子的生活,能停下来寻求帮助。这也是我们咨询师工作的方向。心理咨询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完美没有问题的人,而是通过交流探讨领悟自己的问题背后的意义,带着症状依然热爱工作和生活。这个阶段的完成,我们说就是一个人走向了成熟。 

 52e5d8d624d5cfaebabb4b03bd1b8b85

西奥一生下来被妈妈弃养,这本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法国福利机构通过一系列制度最大程度的避开了二次创伤,让我们一点不担心西奥的未来。这是一个成熟社会和一群有温度的社工们,对个体选择的充分尊重,以及积极面对一切的态度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创: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