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贪了人世的便宜,会吃天道的亏!
心灵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说法。 但世人仍旧迷失在虚假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外境认同里,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同时失去了心灵的安宁。
那么,到底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人既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然这指的是世间五欲,且同时获得心灵的安宁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世间欲望的特征。
它具有诱惑作用,使人注意力不能集中在需要做的事情上,总是要分出心来去关注这些可欲之物。
它具有破坏作用,它能使人心败坏,破坏掉人辛苦修来的德行。当一个人嗜欲过重时,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欲望的满足,甚至连基本的廉耻都不顾。
它具有激发斗争的作用,世人各怀欲,而世间资源毕竟有限,于是竞争不可避免,乃至发展成斗争,伤害,犯罪。
它具有不知足的特性,当一种欲望满足之后,马上就会生起另一种欲望,逐步升级,不可强制斩断,除非修行,自觉离欲。
当然,世间欲望还有其他的特征,但主要的却是这四点。它们都是心灵安宁的敌人
若不能克制欲望,人的心里充满着灼热的烦恼,就失去了安宁的幸福感。即使满足了当前的欲望,新的欲望很快就会生起,正如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这是一个不朽的真理。人要获得安宁和心灵的解脱,只能从欲望上下手,是克制、减少欲望,*终消灭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分善恶,需要对治的是恶的欲望。但何谓善的欲望,何谓恶的欲望呢?从世间的观念来看,可以说见仁见智,无法统一。还是从佛学智慧上来观照吧!
人类痛苦的根源是无明和贪爱善的欲望指的利人利己的欲望,恶的欲望指的是害人害己的欲望。这个说法虽然无可辩驳,但说的还是有些笼统。具体来说吧,凡是不走极端的欲望都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比如,年轻人出来工作,想挣钱在城里买套,再买个车,娶个媳妇,他有这些并不过分的目标,这都属于善的欲望。但这又不是绝对的,又要看他怎么做,如果他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个欲望又成恶的了。欲望以目标的形式表现,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且还要连接到实现目标的过程。所以欲望的善与恶,就看人追求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追求。
人天生并没有作恶的本性,如果通过诚实合法的手段可以轻易得来的,没有人愿意挺而走险通过非法的手段去掠取。所以,我们也深知,世间之恶皆从欲起,人若无欲,则必然是一个十足的善人。这个观点在佛学中得到了**的证明。大彻大悟的圣人都是完全断除了世俗之欲而成就的,他们就成为一个纯善无恶的光明体。而普度众生这种善的欲望,在他们的心中还是存在的。世俗之欲从世间层面来看并不全是恶的,但从佛学真理的层面来看,那就全是恶的人,或者眼下不恶,但*终会发展成恶。人们都知道世事艰难,莫说满足一系列的美妙的欲望,就是简简单单活在世间就很不容易,也会遭遇很多的魔障。于是,嗔心也是由欲望而延伸出来的,若逐欲之道受阻,人就生出嗔恨心来,轻者烦躁埋怨,重者仇恨反击。
说世间的根本烦恼即是贪、嗔、痴。有此三毒,内心就不得安宁。于是,在佛学中,修行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获得心灵的安宁。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当然,痴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佛在菩提树静定思维,终于找到了人类痛苦的根源:无明贪爱。而贪爱来自于无明,又反过来增长无明。修习正念,摆脱烦恼人们通过所说的烦恼,事实上就是佛学中所讲的无明贪爱。而解除烦恼则需要修行正念,也就是有办法来斩断无明贪爱,获得明和解脱。但这对在红尘中修道的世间人来说,好像太不容易了。即便如此,人们也需要了解这个道理。在世间生活要辨明欲望的善恶,引导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这样就可以避祸致福,常享安泰。
否则,人生就凶多吉少,以至于痛苦锥心难以安宁了。
其实,世间一切都是欲望,人只要活着,都是在欲望中。所谓善与恶,也是指善欲望与恶欲望。于是,人修行向善,就是立足于善欲而克制乃至消除恶欲望,以保人生平安、幸福。在世间修行就是一个修福的过程,弃恶扬善就是觉醒,与善人为伍,净化自身,便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否则,人生积恶灭身,匆匆来去,就是白走了一遭。但唯有行善积福,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在佛学中看来,满足欲望时并没有快乐可言,因为快乐已经透支了。
当人们追求世间欲望的时候,就是透支这种快乐,正是这种快乐诱惑着人们拼命追逐欲望,一旦满足就会感觉到极度空虚无聊,不满足时又心痒难耐,极端痛苦。关于欲望的满足,有个形象的比喻:当人生了皮癣,皮肤奇痒难耐,挠挠就觉得舒服。这可以喻为满足欲望带来的所谓的快乐。
事实上,哪有不痒也不挠更舒服呢?同样的,人不为欲望刺激,不去满足欲望,而一直处在心灵安宁的状态,这比去追逐欲望的满足更快乐。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极难满足,所以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就极难摆脱,于是一生的厄运就源源不断地到来了。疗愈身心创伤在于克制减少不当的欲望,获得心灵的安宁。也不需要走极端盲目去追求无欲。正常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追求情感的满足,这都要归于善欲望。事实上,善欲也可以成为疗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