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现场概况-第二天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秋季班第四期毕业季)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1056次

现场概况-第二天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秋季班第四期毕业季)

转载自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

现场概况-第二天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秋季班第四期毕业季)








分离、哀伤与成长

主讲:李小龙副教授

主持:马宏伟博士


开场

经过疫情的折腾,这么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的折腾,我们大家经过了这样地磨砺之后,我们还能够聚在这里来讨论这个**,我觉得其实是蛮感动的一件事情。


我们还是在一如既往得去探索自己,也协助我们的来访者去探索他们的内心,然后会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这个是非常让人感动的一件事情。实际上从我们经历的这么多,甚至把我们上课讨论的场合,都换到了网络上。其实我个人是不太习惯网络工作的。因为大家知道,我上课更多上的都是地面的课。我更愿意跟大家面对面的交流,跟我的来访者也是。网络反正对我来讲,还是有一些要适应的过程,但是疫情的这样的一个波动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从疫情开始说,实际上跟我们今天要讨论主题也是相关的。它就是一个分离、丧失,当然我加了一个词是成长,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体的过程。那么首先讨论今天这个主题,我首先想要说一下关于分离和丧失。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讨论分离和丧失,当然从**的角度来讲,这个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是实际上从实际工作或者实际体验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个讨论还是有一点隔着”。隔着的意思就是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实际上就有多少种分离。


一、分离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分离

   ——分开、分割、隔离

   ——物质、生命体、心理


分离情境:出生、成长、丧失、创伤


心理动力力比多投注、客体连接、自体需要、内在模式转换、重建与挑战

 

二、对分离的反应

常态与非常态

常态:有对分离的通常的情感体验,但不会妨碍现实功能。

非常态:沉浸在分离的情感体验中,并且这些体验被加载了既往的情结,因此难以回到正常的现实功能状态。


基本的反应

    1、体验分离:丧失、无助、哀伤、抑郁。

    2、不确定:摇摆于试图回到过去和尝试建立新的平衡之间。

    3、修复:已有的自我功能的启动和环境及客体的配合。


症状性反应神经症症状群、持续的创伤性情境、退行、否认、理想化、躯体化、行动化


三、哀伤的内在过程

……

四、成长:朝向现实

……



问答环节

学员提问1李老师好。 恋爱结束后,马上开始一段关系是什么动力机制

李小龙副教授:如果是这样的问题的话,我首先恭喜你,你没有因为恋爱失败,觉得这个世界上恋无可恋,甚至生无可恋你还是觉得要去马上开始一段关系,我觉得这个是蛮好的,恭喜。在这种爱的关系当中寻求自己期待的一些东西,我觉得永远是对客体也对自身的一定程度的信任,他才可能达到即便是那种有某种融合性的需要,它也是一种基于基本信任的需要,因为如果我还完全不信任的话,那可能就是回避。 所以我觉得这个蛮好。至于说这个里面是不是有一些要去比如说做一些调整的,这个要具体看它展开不同的恋爱是什么状态 

学员提问2请多讲一下朝向现实中的成熟的依赖

李小龙副教授成熟的依赖,这个是参照温尼科特的说法,我们在这里说的成熟的依赖,简单的说成熟的依赖就是如果你碰到一件事情,然后你去找朋友帮忙,你找了一个朋友,比如说他不帮忙,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朋友从此跟他掰了,然后就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帮你,然后你从此就不找别人帮忙,这个叫做不成熟的依赖。就是说你希望的是别人帮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而且所有人都能帮你,一旦不是那种完全的那种帮助的话,你会失去所有的行为。

而成熟的依赖就是我碰到事情我找朋友帮忙,他不帮忙了,我也能理解,也许他找了个理由,也许那个理由他真的就是有事儿或者有什么东西他不便,或者即便他就算是他想看我的笑话,他就是不想帮忙。也没问题,他这样就这样我还会去找别人帮忙,我也不会因为他不帮我的忙,我就觉得所有人都不帮我对所有人都不信任。但是如果说真的所有人都不帮我的话,我也不会就这个事情就不做,我还是会在我自己的状态里面,我能做多少事情做多少事情,总之我不会崩掉。这个叫成熟的依赖,就是他既依赖他自己不会崩掉,不成熟的依赖就是有依赖我就不崩掉,没依赖我就崩掉。





“文明及其缺憾”——百年之后的重新审视

主讲:韩岩教授

主持:童俊教授

我今天这个题目其实比较大,我在开始准备之前,我在想这么大的题目其实不好讲,但是准备的过程中我还是逐渐理出了一条线索,一些关键的要点。这几个关键要点实际上是这样,我要稍微做一个说明,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还牵涉到一点宗教和心理学之间交叉的角度,我会从这三个角度来去谈这个话题。

因为这个话题非常大,那么我基本采取的方法,可能首先是要选择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然后对它进行一个分析。需要再说明一下,因为我对弗洛伊德的这本书《文明与缺憾》中的观点多有批评,那么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现代精神分析,即发展到后来的这种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实际上我觉得现代精神分析整个人性观、世界观和弗洛伊德当时的已经有很大差别了,但是我今天讲的内容,不太从现代精神分析这个框架里面来讲,因为我想你们这方面已经学了很多了,我再从这个方面去讲的话,可能不是太有意义。那么我更多的是要跳到一个相对比较外围的角度来谈。

以下为本场讲座摘要:

近百年前,于**次世界大战结束不长的时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文明和缺憾”1929年)。这部著作,弗洛伊德基于他的临床精神分析思想,做了一个宏观的跨越,讨论文明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的核心在于将文明置于一端,将本能置于另一端,从而它们之间的冲突构成了人性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由于文明需要达成的目的,必然要对本能实行禁制,而这种禁制可能内化为一种残害本能的力量,从而精神分析的使命在于以理性对之加以调和。同时,弗洛伊德对由基督教代表的宗教持一种贬低的态度。

“文明与缺憾”一书,在其风格上,枝蔓丛生,措辞模糊,举棋不定,以至于在多处弗洛伊德要表达道歉,遗憾:“未能更好地做好读者的向导,未能使读者少走些冤枉路”“对幸福的探讨还没有提出新颖的内容”。考虑到该书所需要处理的宏大命题,考虑到当时的欧洲还笼罩在一战的阴影中,这种缺失可以理解。

那么,百年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命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本讲座,在简单分析了弗洛伊德在该书中的基本观点之后,将回顾百年以来在文化和心理学进展方面的一些相关潮流:

在文化方面:

1)进入后现代时期,性的普遍压抑不复存在,自恋的议题先是弥漫美国,而后席卷如中国这样的迅速发展中的国家。

2)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互动,完全改变了弗洛伊德时期的文化观,这里特别要阐释一下,佛教进入西方世界对西方人心灵和心理学的重大影响,这使得弗洛伊德基于基督教认识上的宗教观站不住脚。

在心理学方面,认知科学,神经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的巨大进展是弗洛伊德时期的知识积累所不可比拟的。人类学方面的新思想也不断刷新我们对于文化的看法。

在以上陈述之后,本讲座将围绕文明和本能主体,提出一些整合了不同心理学新思想的新观点。

这些基本观点简要概括如下:

1)人类的主要冲突源于人类的存在基本困境,和文化是否能够回应历史的进化挑战。而非简单的文明和本能之间的冲突。

2)如果将问题聚焦到自恋,而非性驱力,许多混乱将得以澄清(现代性学和现代伴侣治疗中的性治疗方面的进展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生命的问题将变成自我的发展问题,而非疲于奔命地应对本质上的文明和本能的冲突。

3)文化需要被重新定义。区别于文明的概念。

4)一个叫做“多元自我”的理论将扩大并超越“本我自我超越”的理论,成为一个更具实效,且明了晓畅的指导心理治疗实践的临床理论。




问答环节


学员提问1超我是污染?

 

学员提问2老师刚提到了一种跟过时的超我工作的有效的方式,能具体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吗?

(两问共同回答)

 

韩岩教授:这个问题讲起来实际上是有点复杂,如果真正讲很仔细的话,那很复杂,我还是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说,可能相对大家会有一点感觉,所谓的污染也可以叫负担,真正来说用认知行为的词是比较好说,就叫图示,我们有一些核心的信念、看法、感觉,比如说我很坏、我很差、我很脆弱,这样一些的信念,如果开始内化到你的内在的话,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污染或负担。当这种负担渗透到你原来的自我批评功能上的话,你这个自我批评功能其实已经是非理性的了。当出现这种有很强烈的超我批评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我经常用的就是双椅技术和多椅技术,所谓多椅技术指的是什么?一个人会有好几个自我,那么在听来访者说他的状态的时候,我非常敏感地发现这里会出现了一个自我,如果他出现了一个非常苛刻、经常批评的自我,我就让他坐到一个特定的椅子上,我就说现在你在这个位置上尽情地说你对另外一个自我的批评,然后这个时候我就聚焦、共情这一个超我,我想知道它为什么要存在,在你漫长的这种生活当中起到什么功能,你到底要保护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批评的话会怎么样?如果你不再担任这个角色、不再批评你会怎么样?当我这样很共情地对待这个苛刻的超我的时候,这个苛刻的超我/自我会产生很多变异,这是**。第二,我会让这个自我跟其他椅子上的不同自我对话,尤其是超我它所经常批判的另外一个自我名,叫内在小孩,它会不断批评内在小孩。我可以叫内在小孩和超我进行对话,然后在对话过程中也是很多很多事情会发生,然后他可能会分裂出新的自我。那么我们用的不单纯是双椅,用的是多椅。这里面还有一些理论概论我是没有说的,其实多元自我当中我有一个新的命名系统,它还有不同的自我,这个叫保护者,这个叫经历,这个叫内在小孩...然后我们对它用多椅的方式进行工作,那么*后的目的就是超我逐渐去除这些污染的成分,逐渐变成一个理性、和平、不苛刻的、分析的、评估性的保护者。

 

童俊教授我也想回应一下这个问题,韩老师就把一个精神分析的东西与认知行为揉在一起。实际上你们要这样问的时候,我们回到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谈,对于一个所谓有污染的超我,很多时候我们叫原始的、僵硬的超我,这个超我是没有缝隙的。有一个这样超我的人,他的本我也是很壮的,唯一的就是他自我的功能是很弱的。所以这一个超我是有毒的,精神分析的文献里面直接说它是有毒的,韩老师还比较文雅一点,说是污染。这个有毒的是,本我的那些具有攻击性的、那种投射的东西,他都丢出去了,但是这种冲动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今天韩老师所讲的荀子的人性本恶,这是跟精神分析吻合的,因为毕竟是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就是性本恶。那克莱因又把这个发挥到极致,孩子生下来就投射这种恶,那么这么样的一些恶,在后来就涉及你怎么样去触及、去除掉他的恶。当他这么原始的、没有分化的、带有毒性的这些东西投射的时候,我们有容器,在你的容器当中是要给他祛毒的,再投射还给他。韩老师刚刚说共情地理解、涵容、接纳,和他站在一起体验,把自己的脚放在他的鞋子里,就是跟你的来访者站在他的位置去体验他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关系当中,就是共情地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你就涵容了他那些污染的东西,然后你再消化,他再内射进去,这是一个解毒的过程。精神分析里面是非常详细地讲解这个过程,在我们一次一次的治疗当中讲这些过程。另外,还有不同的超我的面相,它是一个立体的面相,不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从那么小到那么大的,我们应对外在的,在不同的时期经常是被一个婴儿掌控。就在我们10月初的春季班的时候,我们的Doug Chavis老师,因为他主要研究多重人格障碍,他就讲了一个不同的自体的面相,不是面相,是stateself states。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这种不同的自我,selfselfego是不一样的,self是跟人格相关的,不同的states。那么我们可以跟这些states来工作,来促进他的成长,我想这是我们我想补充的一点。






丧失、抑郁和哀悼

主讲:吴艳茹教授

主持:季益富教授


开场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丧失、抑郁和哀悼。我本来是想先介绍理论,后来我想我还是先用《蓝》这个电影来跟大家分享这个理论,或者说我是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个电影,因为看《蓝》可以有很多的视角。后来我就想也许如果我们先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先能够它有一个了解的话,再去介绍关于丧失、抑郁和哀悼这个主题的话,对大家会有更加真切的理解。


我不知道今天在我们会场的同道们中,有多少人是看过蓝红白三部曲的《蓝》的?这个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女主角是朱丽叶·比诺什,这部电影是获奖无数,包括有威尼斯电影节的获奖,有*佳影片奖,*佳女演员奖,还有*佳摄影奖等等。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虽然她在压抑当中,但是也有非常多的力量和曙光。如果说我们的同道有没有看过的话,我是强烈推荐,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作品。

 

影片《蓝》讲解

我简单的去介绍一下,电影在一开头的时候,就是一个车祸,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丧失,剧中的女主角叫朱莉,朱莉跟她丈夫,一名非常有名的作曲家,以及女儿一起在开车的途中发生了车祸,他的丈夫跟女儿在车祸中丧生,而她昏迷以后就受了重伤,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丧失。那么接下来她昏迷醒过来,然后被告知说她丈夫过世了,然后她再问说女儿,他们说女儿也过世了,这时候呈现出来的画面,能感觉到到是那种很深的巨大的悲伤,扑面而来。


当然,一个是悲伤,另外一个是幸存者内疚。她想要服药自杀,但是她生的力量又让她自己把药给吐了出来,那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心理紧急援助。我们会看到在这里面的话,护士的眼神非常温柔、包容,就跟她说没有关系,然后给了她非常大的理解。我们会看到在她整个从丧失到抑郁到哀悼的过程当中,其实她周围还是有挺多的温暖。其实真正的心理治疗很多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对吧?不是说全部,但是有很多,那么其实在这时候她是得到了很多的理解和包容的。


接下来一个画面,因为她身上的伤很重,所以相当于是通过转播,她老公的助理给她带来了一个转播,这样看到了现场的葬礼。那么我们会看到,如果说一个人的心理功能很弱的话,她会回避这些葬礼后她完全是可以不看的,对不对?所以说一方面,我们会看到朱莉在巨大的丧失之后,她陷入到一个抑郁的过程中,但是其实从一开始的话,她就有力量、有能力去面对这样一个丧失、一个巨大的创伤。但是丧失了他的丈夫以及孩子以后,她整个也还是陷入在一个很抑郁,而且甚至有时候有一点恍惚的状态当中的。那么这个有时候,其实也有点PTSD的那种感觉。

......

更多影片内容讲解(略)

 

理论部分

丧失

“有”的创伤——看得见的丧失(严重创伤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战争;恐怖事件、人质;强奸;暴力;事故;

尘世生活中的丧失:失去至亲好友;分离/离异;经济困难;失业;躯体疾病;学业、工作失败等.

 

“无”的创伤——看不见的创伤

婴儿向外寻求呼应时缺乏恰当的回应、肯定和镜映,而没有回应的空间是个绝望孤寂的死地忽视、忽略

缺乏作为人本身的被接纳和被尊重

缺乏保护和适当的照顾

缺乏理解、交流和陪伴

缺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我不知道我是可以选的

 

不知道自己丧失了什么是*可怕的丧失之一

 

早期的丧失,使得个体丧失形成有活力、凝聚性、连贯自体的机会,导致结构缺损

——长期郁结的内在抑郁

 

是否是丧失、是否构成创伤、是否带来长久严重的影响,与个体的主观体验、人格结构有关——尊重主观体验

 

抑郁

对抑郁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解

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对抑郁症的理解

Karl Abraham

Freud

Bibring

Klein

从发展缺陷的角度对抑郁症进行理解

从冲突的角度对抑郁症进行理解

成人心中的抑郁的孩子

 

从发展缺陷的角度理解抑郁症

就如同我们建造了房子来给自己挡风遮雨,给生活带来温暖和舒适;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的人格结构,这是我们适应生活的方式,也是我们应对生活逆境的习惯性模式。

抑郁模式

外在的抑郁模式

内在的抑郁模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抑郁的内在小孩

.......

 

哀悼

......




问答环节

学员提问1:需要指出来访者这个丧失吗?还是如何让对方明白?

吴艳茹教授:我这样来回答,我有一个来访者,她很能干了,我们很多来访者一开始都很能干,她会很高兴说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搞定的。直到后面的话,其实你不用特地来告诉她,但随着咨询的进展,她就会很痛苦,因为她内在的孩子会随着咨询的进展慢慢不断地呈现出来。后来她说原来我这样的事情...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女孩子来月经的时候,很多妈妈都会教孩子怎么做对吧?因为以前的生理课没有讲的这么早,现在很多小孩都知道,现在这个科普比较广。然后她就说原来其实自己得到的东西这么少,连这样的事情她都是要自己来,那么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而且这个丧失,随着咨询过程的进行,她会看到很多自己的小时候。我们先不需要说的,你说这个也没有用,但是当她呈现她内在的脆弱的时候,她会看到的。而且,包括比如说,我之前跟她说,我说你可以选一个时间。然后她说,我从来没想过我可以选的。那么这时候其实她也会知道,其实她丧失了一些东西。就是有些东西你可以讲,有些你也不一定讲,看具体的情境。



— END —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