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听Peter Fonagy讲心智化(理论篇)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911次

 

 

Peter Fonagy教授是如何讲解心智化?

且看下文分解。

 

心智化的产生和发展

 

Peter:每个人都有一种主体感,就是自我感受是什么,我们做一件事情是有原因的,然后我们也假设别人也有这些(原因),有他们的的信念、目标、意图,感觉,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内部都有这些东西。


这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这些东西不是说一开始就从我们头脑中产生的,而是通过跟别人的互动才慢慢搞清楚的,*初,孩子的想法是从依恋对象里来的,照顾孩子的人(比如父母),他们对孩子很感兴趣,父母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孩子的动作,婴儿需要通过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他才可以知道:原来我自己的内在是这样的,大家看看那些非常依赖环境的小婴儿,其实它是非常需要外界给他反馈,而且是(需要)一致性的,连续不断的反馈,那些从小受忽视的孩子,他们长大之后他们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无法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


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我们周围的人来理解我们,这样我们才能发展出对自己的理解,我们对自己发展出更多更好的理解,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

 

 

如何鉴别非心智化

 

Peter:对我们来说,我们要关注“如何”而不是“为什么”,就是我们的病人是如何失掉理解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的,而不是他为什么(会失掉这种能力)。那在治疗中我是怎么知道病人失掉了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呢?


首先是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是确信无疑的,一个心智化功能好的人总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另外一些重要的指征是过于自我(中心),就是我假设我100%知道你的事;在DIT里你作为治疗师你需要监测你的来访者,他是不是处于心智化,如果他不在心智化,就需要你运用心智化技术来跟他工作。


 


非心智化的三种模式

 

非心智化状态-心灵等价

Peter:心灵等价,这种非心智化状态是一个人无法区分外在和内在,认为他能感觉到的就是真的。我们所有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心灵等价的时段,在我们两三岁的时候都认为我们想的事情就是真的。我女儿在三岁的时候坚信她的床下有一只老虎,因此特别害怕,作为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我的方法是跟她一起去看床底下有没有老虎——结果当然是没有,然后她看着我的脸,说:“爸,虽然现在没有,但是你一关灯它就出来了”,这就是心灵等价:她认为那有一只老虎,对她来说那里就真的有一只老虎。这种感觉让她对现实世界有一个很确定的感受。


如果在治疗中一个来访者处于心灵等价(的状态),我们通常会跟他争论起来,然后我们双方都会感到很挫败。我自己通常有这样很困惑的时刻,就是你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对你进行心智化,我就自己往前走了。所以我们在治疗之初我们跟病人有一个协议,就是当我跟你说了你不明白的事情的时候,你必须得告诉我,反馈给我,这样我才能更明白自己是咋回事,然后调整我自己,然后更好的说给你听,能让你更好的明白。

 

非心智化状态-假性心智化

Peter:这些人可以使用心智化的语言,但是当他们用这些语言的时候,心里面不能真的感受到心智化,即这不是内心真实的状态。有些病人可以谈自己的感受,甚至是矛盾的感受,但是他就是没有进步,有的时候你觉得你的治疗做得挺好的,你能在治疗中谈他的创伤和各种各样的经历,有哪些矛盾的感受,他跟父母的关系,现有的关系困难,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他们甚至会跟你说你对他们特别有帮助,他们会有很多觉察,有很多的理解,但是就是有一个“小问题”——他们自治疗以来没有一点点进步。


这样的(状况出现)的原因就是你的来访者出现了“假性心智化”,或者说他过度心智化了,他们可以说自己的心理状态,但是这个和现实中完全脱节——他们的心智和现实失联了,失联*极端的表现是解离,你在做治疗的时候和他们坐一块,你的感觉(反移情)就是很无聊,我本人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辨别这一点,就是我跟这个人交流的时候会感觉他在我对面,如果我没有这个感觉了,感觉他不在我对面了,这时候他就可能处在假性心智化模式中,当我感觉我真的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就是心智化的过程,否则就是假性心智化。

 

非心智化状态-目的论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你做什么都不够,因为对这些病人而言,说什么不重要,他们需要真实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些目的论的来访者而言,他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才是真的,头脑中的东西不存在,他们需要现实中真实的感觉。如果你要作为他们的治疗师,你需要帮助他们做出现实的改变。跟这种病人工作,治疗师会感觉你要充当他的拯救者。


譬如抑郁患者经常有自伤自杀的冲动,作为他们的治疗师,你得阻止他们这么干,就是你得做点什么,有时候是额外的电话或者邮件,或者一些你不会对其他病人做的事情——在英国,一般我们不会在治疗结束后跟他们握手——我总是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样的病人是目的论模式的,就是(英国病人)他总是坚持要跟你握手,否则,他就会感觉我不真实,但在德国国,治疗师会跟病人握手,因此我在德国讲这个课,学员都说,这个病人没问题啊,你才有问题呢!所以你做什么不重要,重点在于这是你平常不做的事情,你对这个病人做了,这是有意义的。治疗师对于这类病人的反移情是见诸行动,我们会有很想帮助他们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你帮助了他们,这样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心灵港湾会员招募中,欢迎更多的心理咨询师与心理爱好者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