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该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绪”丨为什么我们的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970次


文:壹心理主笔团
责任编辑:萤火虫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你正在遭受情绪困扰,那这篇文章非常适合你

壹心理主笔·四毛:

这几天,我收到了很多粉丝的来信:

“*近经常发脾气。而且总是觉得别人在议论我。很紧张,该怎么办?”

“如何去管理情绪?我是一个被人家说了几句就会一天的好心情都不会有的人。”

“我不顺心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做出自己后悔的决定。我想改变这一点。”

“*近时常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感觉自己像个死人一样。明明心里没有任何悲伤,但莫名的就哭了。有时候明明应该很开心,但是却没有任何开心的情绪。”

“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人说要学会控制情绪,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怎样做。”

他们在壹心理平台述说自己的情绪烦恼,还有情绪带来的对他们带来的影响。

我才知道,像我一样饱受情绪问题困扰又“习惯自己处理”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我也观察到一组数据。

比如,近年,焦虑性失眠人数增长迅猛,年轻人占到七成。

比如,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据《柳叶刀》报道)

再比如,中国人焦虑障碍患病率接近5%。也就是说100人,就有5个人遭受焦虑障碍的折磨。

情绪压抑得越久,破坏力就越大,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如同蝴蝶效应一般。

是时候该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了。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情绪吗?我们的情绪问题是如何造成的?真正的情绪管理改如何做呢?我们却不得而知。

首先要清楚我们的情绪问题从何而来。

01

“代际创伤”与“情绪困扰”

“我是个脾气特别暴躁的人。尤其是对家人,总是肆无忌惮的发火,可是事后又经常后悔,对不起家人,而对于外人又总是忍着,特别两极化。我该怎么办?”

“父母叫我做事情时我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暴躁,我该怎么办?”

“每次和父母聊天就异常的激动,希望自己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而不是说教训我,我也感觉到了自己心里有强大的攻击感。”

很多读者来信里提到父母对我们情绪造成的影响。

有一个叫Tomas Plaenkers的德国人,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对某段时期给人造成心理创伤进行研究。父母经历过创伤,那创伤会对父母这一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历过创伤的父母会过于强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情绪趋向于不稳定,可能导致对孩子的忽视和虐待,使孩子无法正常融入人际关系。

1)经历创伤的父母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和想要成功的压力。

因为集体创伤使人怀有极度的不安全感。他们会在生活中充满担忧,对成功怀有巨大的压力,执着于努力奋斗。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成功来保护自己,消除无助感。

当父母对我们的未来怀有巨大期望时,他们的内心或许在体验极大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传递到我们身上。

“我这一辈子*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考上好大学,错过一份好的工作,你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经历创伤的父母会对孩子有着异乎寻常的成功要求,因而容易把自己会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从而给自己的一种安慰和弥补自己的缺失。

经历创伤的父母会和孩子过度卷入彼此的人生,边界混乱,子女反而承担着父母的“父母”或者“配偶”角色,需要去完成父母的未竟愿望。

2)经历创伤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

经历创伤的父母缺乏和孩子的共情,会过度关注孩子是否“优秀”。

如果孩子“不优秀”,他们会容易在人格和价值上贬低孩子,诸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

这些情感上的贬低日积月累,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值得被爱”,从而形成了下一代的自我认同。

而我们也会习得这种教育模式,习惯在与他人比较中贬低对方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期望,这就是创伤代际传播的过程。

3)经历创伤的父母会对孩子躯体忽视,缺乏亲吻和拥抱。

除去很小的时候,可以说,我和父母拥抱的次数屈指可数。

身体连接是人类连接的基础,亲吻和拥抱等躯体行为是表达情绪很重要的方式。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心理学教授叫Matthew Hertenstein,他招募了一群志愿者,让他们去寻找一些陌生人,通过触碰传递自己的情绪。然后这些志愿者再询问陌生人他们是否可以准确收到自己的情绪。

这次试验中,大概有78%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恐惧、厌恶、爱、感激、同情、快乐或者悲伤)都能准确被感知。

父母长期的躯体忽视,会让孩子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才有很多人说的

“我不是不想表达情绪,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

4)经历创伤的父母倾向于情绪不稳定,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

为什么有人情绪这么不稳定呢?跟父母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

经历创伤的父母会情绪上时而回避冷漠,时而敏感易怒,和孩子之间很难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这样会导致孩子不能在家庭中学会正常社会人际的规则和表现,因此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

当我们无意识地吸收了父母压抑的、没有被充分处理的经历、情感和情绪后……我们会努力使父母能够走出那些创伤事件和负面情绪。

同时我们也要应付很多现实生活的问题,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这让我们的成长显得尤为艰难。

我们有些人,是在不断的“修复父母”的情绪,而忽略和压抑了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意识到情绪困扰时,需要观察是不是和父母的情绪状态相关,但要注意:父母是否经历创伤不是绝对的,创伤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父母的情绪稳定吗?他们会不会主动的、正确的表达自己情绪?他们会说“我爱你”,拥抱和亲吻你?他们有没有过度卷入你的生活?

而你呢,你是不是在完成父母的未竟愿望?你有没有在扮演修复父母情绪的角色?

试着不要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不要去强迫自己完成父母的未竟愿望,学会用语言和身体表达爱,把代际创伤对我们情绪影响减少到*低,也许你的情绪困扰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02

“变态勤奋”工作狂和疯狂的“消费主义”

房价,房价,房价。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年4月,北京房价再涨,北漂的年轻人们高喊着

“北京不要我了。” 不知不觉,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是如此“成功”被房子绑架了。

“我还是要留在这里,我没有选择。”大部分年轻人需要在大城市奋斗打拼,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

而这一群年轻人,很可能演化成现在我们常说的 “空巢青年”。在大城市打拼而远离故乡、亲人,生活压力让他们选择独居,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中国大妈华尔街疯狂炒房”“某地过度开发造成污染”“女大学生公开出租自己的时间,为买名牌包……”

调查表明,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人占到77.3%。过度的消费会使人认识不到自己的真正需求,人被“物化”,衍生出诸多心理问题。

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吉尔在其《幸福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而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特别是家庭和团体中的社会关系被忽略了。

沉迷于消费主义的人缺乏思想和精神追求容易陷入空虚和压抑。而生活较贫困的那部分人则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看到不少“网红”一夜成名,一天赚着普通年轻人一年还多的工资。仿佛只要“勤奋”就可以“成功”。

变态的“勤奋”、工作狂、**主义已变成社会默许的主流价值取向。这种“成功”的高期望与现实的低成就的落差导致我们强烈的焦虑。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奔向猝死的自由 | 为何你在拼命地虐待自己的身体?》提出了对年轻人“过劳死”的担忧。

“在一个疯狂追求快速融资、快速成长、快速成功的时代,压力和焦虑一定是如影相随的……在过去三十年中,包括癌症、心脏病猝死、糖尿病、高血压和各种精神障碍之类的疾病都成倍甚至十倍的增长,其背后*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压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人们身心能够承担的极限。”

不管你有多想成功,我都理解。但,绝不是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的。

03

情绪管理,年轻人的必修课

情绪问题,从来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它也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那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学会说出来。

“我很孤独”“我特别焦虑”“我*近不开心”“我这几天特容易愤怒”…..每一种情绪都在表达你的内在,每一种情绪都在告诉你:你需要向内看,照顾自己。

然后,学会情绪管理,是年轻人的必修课。

资深心理咨询专家清流建议,“对于偶尔出现焦虑或抑郁等情绪不用太紧张,可以先尝试自己用实用技能调节,但长期出现情绪问题,有可能是心理问题,跟创伤等心理因素相关,光解决情绪问题是不够的,需要**人士的帮助。”

希望我们这一代能更为客观地承认和接受心理情绪问题,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帮助。

*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去帮助父母这一辈,引导他们表达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在必要的时候引导他们寻求**帮助。

我特别喜欢的电影《一念无明》*后,出现这样一句话:“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