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如何完成一次短程高效的个案咨询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就是通过良好的咨访关系搜集资料,聚焦突出的问题加以分析,阐释和修通,并通过整合各种心理学技术,使来访者短期内产生矫正性体验,获得成长。
我在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当中,经常陷入,尤其在早期经常陷入某种困惑之中,就是面对一个来访者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去接待他,去开展工作。在我从事31年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践过程当中,*初将近10年的时间,我一直是如坠五里云雾,觉得是在黑暗中摸索,读了不少书,也请教了不少老师,但是每次面对个案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心中无数。
当我学习了精神分析中德班,中挪班,中挪督导班以后,觉得头脑就清晰了许多。另外,我本人有一个经历,1999年之前,我从95年开始到99年一直去意大利本体心理协会夏季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当时这种本体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就是一种整合的心理咨询技术。从2004年开始,2004年10月我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开始参与创建心理访谈节目。当时中央电视台的领导给我的关于栏目的宗旨就是四个字:有用好看。关于有用,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比较严谨的学者,而且是学院派的专家,我自己做好一个精神分析的个案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但是在好看的这方面,我觉得本人无法满足中央电视台领导的要求,因为我们所学习的心理治疗,我们所学习的心理分析,特别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受到的训练是怎样帮助来访者,从未涉及如何好看的问题。
那么其实后来我感觉到所谓好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心理访谈的专家提出来特别高标准的要求,就是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高效地让观众,让电视台的领导看到肉眼可见的变化。这就大大提高了制作心理访谈节目的难度。
那么在制作这个心理访谈样片的时候有不少的节目样片都被毙掉,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领导问他们该集节目的导演:心理专家在哪里?心理专家在干什么?其实我这么一说,可能各位同道,尤其是学习和实践心理咨询多年的同志就应该心知肚明,因为我们按照经典的精神分析培训,初始访谈在*初的评估阶段,应该是三到五次都是在搜集资料、做出评估的过程。所以精神分析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没有出手很正常的。
那么我们原来所受的**训练,只涉及到有用,只涉及到我们怎么帮助来访者,怎样帮助来访者从严重的心理困惑、困扰,乃至障碍当中走出来。至于用多长时间,用多少次咨询,整个这一疗程会持续多久,一般我们不太去考虑。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这个分析体验式的心理咨询技术是在实战当中逼出来的,也是在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这个对专家要求比较高的这么一个栏目里摔打、锻炼出来的。而且呢,它解决了我们长期地在咨询室里的问题。
我们在咨询室里关上门来咨询,可以为来访者严格保密,不能有其他人旁听,在旁边录音录像,这样一来让来访者很安全,同时我们有另外一种风险潜在地增长着,有可能我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没有任何人监控监听我们的咨询内容,而且咨询记录有再加工的可能,即便有督导、有监控,可能在咨询室里的咨询情况始终不为人所知。
我自己反思我做临床心理工作到2004年的时候已经接近20年,前10年是在黑暗中摸索,后十年是在咨询室里让来访者受到严密保护的情况下,也让自己受到了保护,因为前20年里,我所做的咨询是没有监控状态下的咨询。
这种情况有利于我们平心静气,安安静静地做来访者的工作,也让来访者很踏实、很安全地向我们敞开心扉。但同时,我个人认为咨询师本身由于过于安全,有某种风险,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占用的时间和产生效果的时间,就咨询经历的时间,整个咨询经历的时间和咨询效果产生的时间,都有可能延长。
心理访谈节目有其自身很多的弊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我们国家独特的心理环境里创立和维持的,直到今天这个节目还在。但是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到一档类似的节目。包括我去美国打听,或者是我在台湾去各个频道,各个时段去看,在其他境外的地方,同行里也打听,很少听到有类似的节目。
这种节目确实具有中国特色,它是在一个特别庞大的国家里,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心理学的基础十分薄弱,临床心理学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让一般公众了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档节目应运而生,而且实际上以后的实践证明尽管这么一档节目有它的弊端,但总体评估还应该是利多弊少。我觉得从利的角度来说:
**,它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节目,普及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它是一个向公众展示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帮助是什么样的过程。
第三,它也确实帮助了很多在一些偏僻遥远地区很大范围里没有一个比较受到良好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这种情况下当地一些民众到中央电视台来求助,应该说对这些民众还是有帮助的。当然,他们的肖像权和他们个人的出镜会给他们带来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我用的词汇叫:两害相权取其轻,民众还是得到了帮助,绝大多数上电视节目的嘉宾得到了帮助,这一点无庸置疑。
我本人从04年开始创立心理访谈节目,这个节目的样片就是本人参与制作通过的,到今天已经12年了。在这12年里,我自己总结:由一个盲目参与的状态,到比较得心应手应对个案的状态。个人认为我自己如果说还是希望比较顺手的话,得益于我自己发展的分析体验式的心理咨询技术。
所谓体验式的心理咨询技术就是建立良好咨访的关系,这一点可能在心理咨询节目里看到比较少,因为建立关系,耐心倾听,做到共情,搜集资料评估这样的过程,这样都是不够有画面冲击感,所以无论是编导,还是三级审片的主审人员都会要求这些部分让编导删掉,这样一来,各位同道就看不到我在心理访谈节目里,或者很多专家在心理访谈节目里跟来访嘉宾建立关系的过程,一般都被删掉了。
实际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就是放在建立关系和搜集资料做出评估的。我们实际的帮助过程,通常希望在90到100分钟之间,有的专家可能花的时间会更长,那么在90到100分钟的时间里,我大约要用将近1/2时间用于建立关系,搜集资料、做出评估。然后有那么1/4的时间用于聚焦突出的来访者受到困扰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就是分析造成来访者苦恼的原因。
当理论进行的分析基本形成理论评估以后,保证这些分析用语言,用来访嘉宾能够听懂的语言回馈给来访者。这过程就是给阐释的过程。而给来访者阐释以后,不是专家阐释就完了,还必须得看到来访者确实有所领悟,而且能够明白我们给的这些阐释。
当我们给来访者的阐释到位以后,而且来访者能够接受这些阐释,能够理解这些阐释,而且从中领悟的话,按照精神分析师的要求,其实这一步已经做到了。其实做到这一步步相当不容易的,应该是已经做到了一个咨询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看到,有很多人民说我明白问题的根源了,但是遇到那事还是变不了,这部分就需要我们再做一些工作,才能达到不仅有用,而且好看的地步。
我们有很多心理学的技术、手段,比如说行为疗法,比如说催眠疗法,比如说格式塔的技术,比如说萨提亚,家庭治疗,短焦,很多方法都可以让来访者直接受到干预和影响,在这样的干预情况下,来访者可以重新产生体验,甚至有一些体验就是跟当初他们产生创伤的那个情景,或者以后多次重复创伤的情景很相似的情况,我把它命名为体验性的工作。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是某种情景再现,可以是角色扮演。我们有很多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训练,在这样的前景里使来访者在分析性工作完成以后,能够有某种程度的领悟修通之后,直接进入相关的困惑情景进行体验和训练,产生与他接受我们咨询师帮助之前不同的矫正性体验,这样就有助于来访者回到精神情景里去适应他的生活。
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体验的过程,来访者应该是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的咨询体验,真正从心理上满足。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对我的锻炼和考验,我想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开始设计的思想,对我的锻炼和考验使我获益匪浅,就是有用,好看。其实好看大家可能会觉得是吸引眼球做秀,但是我现在,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其实所谓好看,这个节目的好看和中央台领导要求的好看,就是让观众看到肉眼可见的变化。
我们每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志其实我们收了人家的费,我们有一种责任:必须让人家来访者,及其家属看到人家找我们咨询过了,跟原来没咨询过有所不同的地方。不仅思想上,认知上有所变化,心理行为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个人觉得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还是很好用的,分析,分析什么?就是分析来访者苦恼的根源,体验,体验什么?就是改变他原有的习惯性行为,建立新的习惯。这是就是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改变,符合王阳明心学谈到的心灵合一,这样对一个人的帮助应该比较大。
所以具体来说,我这个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呢,在原有的心理咨询理论、书籍,或者相关的介绍当中,继承了一些概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说我在《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这本书里,提出两个时间单位的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咨询不仅仅是系统化、有计划性完整的心理咨询疗程,也涉及到一次访谈的咨询,这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单位。
同时我国还提出来了心理咨询师的三种状态这样一个稍微有些新意的概念。因为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其中的咨询心理学教材就是我主编的,我里面因为教科书的限制需要用大家公认比较确定的概念。所以我主编的心理咨询教材也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包括两个时间单位,包括三种状态。
所谓心理咨询师的三种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个人认为不同的学派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里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说精神心理取向和人本心理取向的咨询师他们往往是比较被动的状态。而行为心理取向可能就采取比较主动的状态。另外还有人际交互作用,或者其他的流派有相当多的平行互动。那么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或的心理咨询师固守某一种状态,我认为他的工作状态不是很稳定的。
所谓心理咨询师的三种状态:指的**种状态是咨询师处于被动的状态。咨询师尽可能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主要是在倾听。这是现象上的观察,实际上咨询师现在在干什么呢?就是他在搜集资料,建立关系。并且进行假设。
第二种状态咨询师和来访者平等互动的状态,线下看就是两方面:有来有往,有往互运动,有回合有互动。
第三种状态咨询师采取主动的状态,这就是咨询师开始采取干预技术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说:这个咨询师出手了。这个咨询师出手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评估结束了。他的干预方案形成了,他已经开始干预了,这个咨询师就是主动状态。这种状态,以行为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是*多的。
大家可能会问:如果要真正做到在心理咨询室里,在心理咨询室里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够把握住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这还不算,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把握住这个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就够了。应该还要动用我们全部的力量来跟来访者循环往复的互动,目的在于:要把这个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可能是指向负面的。咨询师的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应该是指向正面的,只不过各自的力大小、方向、强度有所区别。但也有时候会出现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指向负向,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动力方向指向正向,力量不强,而被来访者负面的动力所搅扰和裹胁。这时候咨询室里的整体矢量方向就走向了负面。当在这种情况下的时候,咨询师不必沮丧,也不必灰心。
咨询师所做的就是赶紧进入被动状态。就像一个战时在敌人发起冲锋之前,根本就不暴露自己,就像一个猎人,在要狩猎的对象没有出洞之前,完全就是瞄准和观察的状态,这时候就使自己避免受到负面能量的裹胁。
当心理咨询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位置,又摸清楚了猎物活动规律和出入路径以后,甚至它出入的规律都掌握以后,就是一个可以随时出手的状态,这时候就可以转入主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当中,就应该迅速获得能量方向,心理动力矢量方向的迅速扭转。
要把握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就需要心理咨询师训练三种思维模式:思维的方式、我们都已知,我们熟知,谈到思维的部分,我们都知道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样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大家都清楚,形象思维也比较清楚,但是具像思维可能好多同志不是太了解。
抽象思维使用逻辑、概念来推理和判断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是用一个一个的画面,以及这些画面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去把握思维的对象。具像思维其实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思维方式,就是当人类不能使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也无法使用形象构成画面和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其实是调动了人们所有的智慧、灵感,通感,热情、力量,努力全身心地把握对象的一种状态。
这个以后我们的微课里还会展开具体给大家讲和做一些练习,欢迎大家听我以后的微课。
分析体验式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基本操作思路是什么呢?这个技术由三个组成部分就要:首先,遵循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原则,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咨询关系。其次,依照精神分析理论,或者CBT认知行为理论相关的技术,从潜意识层面来理解和解释人的问题。*后,在分析性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引入来访者情感体验的相关工作。
那么具体来描述呢,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应该有那么三个步骤构成。**步,就是假设和评估。
所谓假设和评估,就是心理咨询师见到了来访者必须要根据掌握的初步资料形成关于来访者心理紊乱性质的*初假设,要求我自己见到来访者*初的时刻就形成了一个假设。关于这个来访者问题的假设。但请大家注意这仅仅是假设,并不是确定的一种结果,一种结论。但是大家可能会问:既然仅仅是假设,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假设呢?因为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假设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我们见到一个个案,我们从哪里开始工作,我们要往哪里去,这是第二位的。**位重要的是,它是怎么了?也就是英文所说的,英文词汇所讲的我们要理解这个个案。其实个案的痛苦主要就来自于对自己烦恼的根源不了解所带来的痛苦。如果我们能让他了解自己烦恼的根源,他的痛苦就大大减轻。而他的烦恼根源到底是什么,*初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当我们听到来访者一大堆的苦恼,而我们自己又不知道他是为什么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容易陷入混乱之中。
在我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初的十年里我大概可以希望简单归纳感慨一下我跟客人的互动:我本来心情好好的,正能量满满的,心态阳光灿烂地进入心理咨询室,来访者愁容满面,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地告诉我一大堆他生活的困难,随着他向我讲述他的生活困难,和他内心烦恼,以及他负面情绪的困扰,我内心的阳光一点点被遮蔽起来,而且也产生了跟他类似的烦恼。这时候我又明白我们心理咨询师应该跟来访者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来访者的苦恼,当我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内心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跟他一样指向了负面,*后我们两股合力,整个心理咨询室笼罩了负能量,一个进去的愁眉不展,出来的时候是两人愁眉不展说: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吧,回去各自想想,下次再见。
后来发现我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我自己心中无术造成的。所以以后我见到来访者即便心中无术我也先产生一个假设:假设他是神经症,假设他是人格障碍,假设他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是应激障碍,或者适应障碍,我假设以后,我就有了一个指路明灯。我们按照这个假设去搜集资料,搜集到的资料就证实了,搜集不到就证伪了,证伪了再形成新假设。所以在心理咨询室里我始终胸有成竹地跟来访者谈话。
我的假设被证实以后就形成了评估结论,形成了关于这个人心理学的诊断。那我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制订治疗方案、帮助方案、咨询方案了。然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分析与修通阶段。把我对他问题和苦恼的理解,转化成他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当然要注意一些技巧,不能过激过多,然后等待他的领悟和修通。如果确实我们看到他不仅是口服而且心服地接受了,但这时他会说:您说的这些我都清楚,但是我遇到这个情景还是不能改变怎么办呢?这时候引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体验和结束阶段。就是在分析修通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就要开始体验性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各种心理学干预技术。比如说短焦咨询,行为疗法的各种训练,各种程序的操作,格式塔的疗法,处理未完成的事件。这样更注意知行合一的过程。来访者不仅仅明白了苦恼的根源,而且还能够掌握怎么克服这种苦恼的一些基本简单易行的技术。
当体验性的工作产生效果之后,就可以择机适时地进入结束阶段了。心理咨询师当看到咨询的目标实现时候,体验性的工作产生效果之后,就要考虑到结束的时机和结束的时间安排。好的结束也是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好的结束不亚于成功的另一半。当然,中间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中间做的工作效果,可能因为不好的结束,或者是过于匆忙的结束,不恰当的结束,使得来访者故步自封,我们就前功尽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