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与家庭一起共舞》微课文字稿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882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重复原则

  这对年轻新婚夫妻两年的婚姻生活,也是在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二周期,第二周期是指新婚姻的建立,两个人都面临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分离个体化的过程。

  丈夫去面对这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所选择的方式,是继续停留在原生家庭的依恋的模式里边(父母的身边);妻子也是一样,觉得在丈夫的家庭里感觉很不好,在丈夫的家庭里没有办法获得在自己的家庭里边已经获得的,如她所描述的自由、独立等等,这样的愿望属于她自己家庭氛围的一部分,他们都在自己原生家庭的系统里拉扯对方。

   在家庭治疗里,我们称之为夫妻都停留在原生家庭重复的阶段,家庭治疗有一个理论学家——杰克逊,他观察了很多家庭,“来自于很多家庭的问题部分叫做控制家庭生活的重复原则”,每个进入新家庭的成员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新家庭能够沿用自己原来家庭的模式

  这位女性来访者,更多的说:我的家庭是怎么样的,他的家庭是怎么样的,也就意味着她希望她的丈夫的家庭也能够跟随她的原生家庭的节奏,变成跟她的原生家庭一样的空间。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在新的系统建立的时候,无法在自己新的系统里边建立属于自己新系统的原则,而要重复来自自己原生家庭的原则,甚至希望把自己的配偶家庭里的人、事、情感的功能,都拷贝在自己原生家庭的过程。

 

鸟儿要离巢,父母怎么办?

 

  家庭背景:孩子成年,准备驻外地工作,父母争吵不停,怎么办?

  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五期,也称为——空巢期。

  孩子离家,夫妻作为家庭的留守者,重新从多元关系回归到二元关系中。

  这是夫妻关系回归到依恋情感的再次匹配和磨合。丈夫在婚姻中通过做很多的事情变成能干的丈夫,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妻子的爱,然而妻子有很多情绪需要被照顾,用非常极端的情绪不断向丈夫检验自己是不是被爱着,会不会被抛弃。妻子通过非常多的方式检验到丈夫对自己是不离不弃的,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这样的爱会一直在身边。

  当孩子离家,夫妻重新回到二元关系中,依恋关系中情感里没有被满足的部分又会被重新激活——两个成年人的心理世界里分别住着依恋关系受损的儿童

依恋的形成及四种依恋模型

 

  儿童依恋如何形成:客体关系理论——没有独立的婴儿,看见婴儿就会看见妈妈,婴儿总是和妈妈一同出现的,婴儿在妈妈照顾下获得被爱的感觉,获得信任与安全,从而开始信任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

  如果早年(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受损,成年后就会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被爱的感觉也会大打折扣。同时,依恋的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青春期是整合依恋情感的好机会。夫妻关系是*好的修复依恋情感的关系模式。

  约翰·鲍比(John Bowlby),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著名的理论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鲍比*著名和持久的研究,是为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的依附模式寻求理论。他从观察中发现和归纳出一个科学理论(即依附理论)。他谈到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的依附行为和健康的人类成长的关系,讨论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之间的依附和联系在成年人人格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 (1978)约翰·鲍比(John Bowlby)*重要的合作者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设计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的著名实验——陌生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进行20分钟的游戏,并使照看者及陌生人进出房间,从而再现出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变换,对儿童的反应加以观察。

  安全型依恋:儿童--母亲  不管在分离时多么难过,与母亲的再次联接让他们几乎瞬间就得到安慰了,而且很容易继续与妈妈亲密互动,一起去玩耍。

  焦虑回避型依恋:行为上表现的是靠近,但同时情感却表现很冷谈,就像没有看见妈妈回来一样,孩子认定即使主动表示了自己想要的安慰和照顾,也毫无用处,不会得到回应,所以放弃要求。

  焦虑矛盾型依恋,拿到玩具再扔掉,一边接受一边抵抗妈妈的再接触。一边非常需要这样的情感,一边却以相反的方式推开对情感的需要。            

  紊乱型依恋,(病理性的)儿童会有失控行为,在地上打滚,哭泣、咬自己,或者是撕扯玩具,不会和客体有任何互动,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让自己受到惊吓的对象,同时又以紊乱的行为回应照看着。

督导重点:

 

1、首先帮助家庭理清家庭来访的目标(情感需要、家庭情绪,依恋关系)。

 

2、一个治疗的开始总是和治疗设置在一起。

 

3不是谁的错

  家庭治疗的大咖,阿克曼与杰克逊及海利都提出来——家庭的角色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社会单位。认为个体的症状是不良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冲突与焦虑的表现。

当某个成员成为家庭的“替罪羔羊”时,家庭里的角色就会发生变化,有的成员就会成为“肇事者”“被害者”或“解救者”,不断循环,非常多的独生子女会承担父母的紧张和焦虑,独生子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同时万千焦虑也集于一身。

 

4治疗师的工作

    治疗师好像是翻译一样,翻译夫妻双方的话语,把他们之间指责性的话语翻译成愿望,把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呈现在这样的关系过程中,回避依恋的丈夫和焦虑矛盾依恋的妻子,他们需要逐渐回到情感的轨迹里。

    治疗师的中立(态度)

大胆的假设开始,然而求证的过程总是很小心(立场)

对家庭的尊重,跟着家庭情感的痕迹走,慢慢的帮助他们澄清在彼此关系中一些情绪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