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 址:新乡市牧野区中原路184号

    电 话:0373-3809626

    手 机:15837331085(周二休息)

    联系人:杨老师

    Q Q:2560401167

    邮 箱:2560401167@qq.com

    微信公众账号:新乡市心灵港湾

首页 >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发布: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浏览:1398次

高度紧张的救援工作会加大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

  从古到今,各种灾害频频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给人们留下潜在的心理创伤。应急救援人员由于经常直接面对事故灾害,因此更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焦虑、忧虑、发呆、生气、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起伏、胃口差、消化不良、睡眠不好等,严重者甚至开始不相信他人,影响工作表现及社会关系。强化救援人员的心理伤害预防,进行心理干预调适,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短期心理失衡时进行调适,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灾后综合征

  灾难,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会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然后会迅速恢复。如果在一个月内还未恢复,就会转变为创伤性的应激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短期能治愈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一生。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四川开县天然气泄漏、汶川大地震、大连油库着火事故等之后,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其中就有一部分参与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军队、医疗卫生、矿山、危化品、公共场所系统、新闻媒体传播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性**人员、心理学**人员、救灾工作各级指挥员等所有参与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大程度地面对各种事故灾难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感受到各种痛苦。当这种痛苦重复出现时,对实施救助的**人员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并会随之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具有突发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间性、结局性等特征,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恐惧、挫折感、逃避心理等若干阶段。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

  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人员,既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术,这是现代社会物质救灾与心理救灾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救援人员不单需要使用自己掌握的心理救助技术进行自我调节,更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心理危机创伤尽快得到抚慰,消除紧张气氛,防止救援人员产生灾后综合征,影响救援效率。

  对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一是时效性强,心理救助是在灾害发生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救助对象处境危险,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救助目的是尽快降低被救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因此这不是一般的心理治疗;二是心理救助的对象只是暂时出现心理危机,症状虽然明显,但心理障碍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可根据救援人员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救援,*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对其造成的伤害。



经常面对伤患,会让救援人员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内容包括:完善救援队伍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合理分配任务;及时报告紧急事件,帮助救援人员顺利开展工作;心理专家从全局的角度审视面临的局势,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实行轮班倒制度,以便救援人员补充体力;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技能、演练培训,重视实战模拟辅导,编制工作守则,编印《应急救援人员常见心理问答》等心理健康方面的手册;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家庭、朋友、工作团队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其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等。

心理调节矫正心理平衡

  当救援人员所面对的悲惨场面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他的心理防卫机制就会随之启动。心理防卫机制也称自我防卫机制,是心理学的名词,指自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这种防御机制具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以掩饰自身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自身可能引起焦虑的原因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救援人员的心理防卫机制有时能帮助个体消除一些情感上的痛苦,但因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欺骗自己歪曲现实等不良影响,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让救援人员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及时校正失衡心理,以免强烈的心理创伤导致心理障碍,引发精神、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